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正式颁发。《意见》重申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思想写进了文件,以统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学习好、贯彻好这一文件。
“四个面对”和“五个有利于”深刻阐述加强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首先要从党中央的政治体制改革大思路认识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决不能离开国情、离开经济发展的要求,抽象地空谈政治体制改革。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时候,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有坚定的决心,而且有一个大思路。这就是,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点,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看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轮子。
这一大思路,坚持和遵循了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大原则,坚持和遵循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大道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大思路。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大原则,最根本的,就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尊重国情,尊重历史,尤其要尊重党和人民创造的实践经验。《意见》指出,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设施之中看作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实现形式。协商民主科学内涵的这一概括,不仅把“改革”、“稳定”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起纳入为协商的内容,而且指出协商民主具有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实现形式这一特点。这一科学概括,说明我们的协商民主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意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贡献,就是在尊重国情、尊重历史、尊重党和人民创造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规律,作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大部署,从而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了形式,拓展了渠道,增加了内涵。
坚持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大道理,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政治适应社会存在,促进社会进步,要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大背景下去思考和部署。《意见》在论述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意义的时候,立足于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提出了“四个面对”和“五个有利于”。所谓“面对”,就是政治要适应社会存在及其新走势。“四个面对”,就是我们今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面对社会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的新变化,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新情况,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竞争博弈的新挑战。所谓“有利于”,就是政治要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和进步。“五个有利于”,就是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四个面对”、“五个有利于”,深刻地阐述了今天加强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