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向城市空间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量传统工业时代的工业设备、生产车间、矿业场地是废弃夷平还是更新再利用?如何保护这些承载着时代与城市记忆的工业遗产,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有新进展
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工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见证。作为一种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基于对工业革命和工业大发展时期工业遗迹的珍视,工业遗产保护活动首先在英国兴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苏斌介绍说,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成立工业考古组织,研究和保护工业遗产。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通过了保护工业遗产的纲领性文件《下塔吉尔宪章》,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标志性事件。
近年来,工业遗产保护在我国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徐苏斌告诉记者,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转型时期,随着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迈进,几乎所有的工业城市都面临工业遗产的存留问题。
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阙维民看来,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城市化、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过去大量的工业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消失。因此,如何鉴定、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业已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研究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今,我国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阙维民介绍说,2006年在无锡举行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此后,《武汉建议》、《北京倡议》、《杭州建议》等多份以城市命名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会议文件相继发布,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与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加强中国工业技术史研究
有学者表示,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但这项系统工程上的各个链条并没有完全串联起来,各项工作亟待推进。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撰文表示,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价值认定、记录和研究首先取决于发现,而普查则是发现的基础和保证。
2007—2011年,我国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工业遗产被列为重要普查对象。然而,在徐苏斌看来,当前对工业遗产的普查工作尚不充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实对部分工业遗产进行了调查,但其并不是主要的调查对象,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普查工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表示,尽管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进展较快,但很多只是保留了一些标志性的遗产,并未将整个工业区很好地利用起来。“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现在是集多项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园区,和这一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相比较,我们缺少系统性的保护,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业遗产还是在拆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