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工业遗产研究,张松认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多为应用性较强的个案研究,理论研究仍显薄弱。另外,“需要建立适用于工业遗产的系统性价值评估体系”。徐苏斌补充道,以往学界多从经济学和企业史角度进行工业遗产研究,但是系统性不强;更重要的是,有关中国工业技术史的研究十分匮乏,而技术史恰恰构成了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对此关注不足直接影响着对工业遗产的评估和判定。
注重保护古代技术遗存
“长期以来,人们倾向于保护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而对于近现代重要工业遗产的保护却重视不够。”在张松看来,与其他遗产类型相比,工业遗产更多地反映了普通人的人生价值,记录了劳动群众的人生轨迹;同时,工业遗产也见证了由工业景观所构成的城市印记,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当下千城一面的背景下,工业遗产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
“首先应该加强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徐苏斌表示,目前,人们对工业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程度与城市发展的步伐并不同步。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而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却远远落后于此。“只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保护工作才有可能。”
谈及工业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徐苏斌认为,社会各方应该各尽其职。从学界的角度来看,“研究者应该加强工业技术史研究,加强调查,确认现状,积累数据,提出评估标准,这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基础”。徐苏斌强调,研究者还应该尊重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切实保证工业遗产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得以保护。
从企业层面而言,“企业不仅要从感情角度保护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更应该承担保护历史遗产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徐苏斌表示。
从国家层面来说,应该制定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战略规划。在阙维民看来,这一战略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建立中国工业遗产的管理体系,制定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规划,建立中国工业遗产的国家级名录与省级名录。另外,阙维民强调,要特别注重保护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的古代技术遗存与近代民族工业遗产。“因为它们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采访中,不少学者表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要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努力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平衡发展之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