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干部受提拔表彰面窄,政治上难“出头”。村干部的身份“说官非官,说民非民”,他们不是国家公职人员,在选拔任用方面只能下不能上,既不能进事业单位,更难进入公务员行列。在晋级晋职方面除极个别的情况外,村干部要想成为国家公务员、享受级别待遇是十分困难的。在职时倍受重视,退职后缺乏关心,家庭不理解,社会有偏见,自己心理上也不平衡。同时,村干部受表彰面也很窄。全县**名村干部中,每年各类表彰的村干部比例仅占2%,而且受表彰的基本都是村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表彰则微乎其微。
2、村干部误工补助偏低,经济上无“想头”。村干部处于农村工作第一线,大量的工作需要村干部去落实,工作非常辛苦。但在经济待遇上,村干部的误工补贴标准却与实际工作量和社会消费水平的增长不成正比,每人每月的误工补贴还不如现在一个普通小工一周的工钱。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多数比较困难,村干部联系村民小组的工作补助和村集体办公经费大多数都未能完全落实到位。
3、村干部保障机制不健全,离任后无“靠头”。目前,对村干部还没有健全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村干部退职后,在生活补贴、医疗保健、政治荣誉等方面没有什么照顾。许多年老的离职干部生活艰难,晚景堪忧。离任村干部生活保障差,对在职村干部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一些村干部觉得自己既无前途,又无“钱”图,产生了“撂担子”的想法。我县虽然从20xx年开始实行了商业保险,但到龄后领取的金额很少,不能彻底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4、村级债务化解难,抓发展无“奔头”。大部分的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造成集体公益事业无钱落实,出现村干部“有心办事,无钱落实”的尴尬局面,村干部对群众许下的承诺不能兑现,不仅挫伤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在广大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此外,村级债务较大,班子运转困难,债务化解难,成为压在村干部身上的沉重包袱。截止去年,我县村级债务达**多万元,其中,村干部垫支**万元,沉重的村级债务和薄弱的经济基础制约着村级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切实提高村干部政治待遇。一是完善培训与学习机制。坚持县乡分级负责,分层培训。县委把村干部培训纳入每年干部培训计划之中,加强宏观指导,将培训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在思想上,着力解决村干部“不想干”的问题,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村干部的头脑,坚定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强化他们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使他们乐于奉献,谋求发展。在业务上,着力解决村干部“不会干”的问题。在突出抓好村干部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丰富村干部科技知识、增强村干部工作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坚持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提高基层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使干部掌握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依法办事等工作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放在积极主动地为农民排忧解难上。同时积极鼓励在职村干部参加自学、函授等学历教育。二是建立健全村干部政治激励机制。除“七一”表彰外,每年年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主任)”评选活动,评选比例控制在2%左右,对获得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主任)荣誉称号的由县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凡在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岗位上连续任职15年以上的村干部离任时,由各乡镇党委、政府颁发荣誉证书;连续工作25年以上的由县委、县政府授予“服务群众老支书”等荣誉称号。三是建立长期稳定的选拔使用机制。对年富力强、表现优秀、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干部,每两年拿出少量的名额,通过推荐、考核、考试等程序选拔进入乡镇事业干部;每5年从村干部中录取一定数量的公务员,特别优秀的可以吸纳为乡镇的领导班子成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