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当前,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在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地方本科高校和学科转型发展要坚持“三个着力”。
着力建设校企一体化实践基地
地方本科高校在创新教学实践基地上,要由单一的理论教学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基地转变,建设适应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高精尖先进设备,门类齐全的产学研应用相结合的校企实践基地,为建设和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搞好学术型教学设施和产学研基地与应用技术型教学实训科研应用设备的对接升级。二是建设校企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室。三是建设校内一体化教学、学习、科研、开发应用实训基地中心和教学实践基地。四是建设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一体化实践中心。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五是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型教学实践基地。六是深化教材改革,构建应用技术型教材体系。着力创新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有120多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占全国高校一半以上的地方学术型普通高校和学科将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大学。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要从四个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产学研、实践应用一体化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专业体系特色化模式。坚持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与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文化高度融合,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学科专业体系。
推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一是推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以典型教学科研任务为载体,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根据工作规律和学习规律融通理论知识设计原理、技术创新和技能训练。二是积极探索职业培训包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培训包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集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内容、培养方法、考核评估为一体的职业大学教育规范。要加快研发突出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技术创新和技能训练的职业培训包,规范培训教学活动,提高培训质量。
推行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模式。一是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让大学生在各类实习、实训、就业“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基地,在集产品设计、开发、技术推广、项目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中心和工程实验中心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地方本科高校应与企业联合举办行业学院,在企业建立专业设计工作室,在学校建立企业工厂,由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大学生实习操作。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应建立联席会,成立董事会、理事会,由产业园、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为理事成员,打造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载体。学校可成立理事会合作载体与服务平台,即理事会信息平台、科技园、产教融合平台和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平台。二是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地方本科高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根据企业生产项目的需求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践,渐进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三是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人才模式。探索建立“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度,积极开展新型学徒制度教学,引导企业加强青年高层次人才培养。
推行产学研应用一体化模式。一是构建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地方本科高校要整合校内外资源,面向区域重点行业或战略性新兴行业的需求,构建与企业技术创新相衔接的协同创新平台,如雾霾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高科技科研攻关中心等。与企业共建各种专业学科实验室,打造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二是开展应用技术型教育技能大赛。本科高校各院系与企业联合举办大学生技能大赛,实现学生专业学习、技能提升、适应岗位三者之间的对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