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铁骑”现象并非简单的加减算术题
面对质疑,或许很多人会存在同样的看法,看似道理充足,实质根本不成立。要根治“铁骑”这一现象并非简单增开列车就可实现,引起的连锁反应应予重视。
其一,铁路部门无法满足单个地区的全部旅客出行需求。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对社会交通影响很大。它不仅兼顾大局运输,也对重点城市,重点客流方向进行“私人定制”,以满足更多人出行。今年春运,返乡农民工预计有35万辆次,以一列8节编组的动车组定员613人计算,要满足所有返乡农民工需求,至少要加开500趟动车组。而我国铁路目前的运输能力,对单个地区开行多数量列车根本不可能实现。另外一个,线路即使运行至最饱和状态,也无法开行如此大数量的动车组。
其二,短暂的动车组需求造成日后严重的资源浪费。每年春运只有40天,若为满足客流突增无计划制造动车组。春运过后,客流恢复常态,投入春运运输的部分列车将面临的是停库待用。一方面浪费运力资源,造成运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在春运期间,有这样需求的地区不在少数,无限增开列车也就不现实。
值得肯定的是,两条高铁线路的开通让许多返乡农民工不再“千里走单骑”,虽说目前不能完全满足和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我们相信,在社会各部门的努力下,春运“铁骑”现象将会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呈现的是一列列安全舒适的动车组。
根治“铁骑”,铁路、公路、航空联合发力才能“药到病除”。国家交通部门应进行合理调控,降低企业运输成本,让春运汽车价格不再随节日猛增。票价下降,“铁骑”数量也就减少了。
【启示与思考】
春运第一天,由刘德华先生演唱的《回家的路》上线;这首即将在羊年央视春晚上表演的歌曲,迅速引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尽管不同的社会阶层在生存生态上存在着鲜明反差,对亲情互动的渴望、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对美好日子的希冀却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与大多数人购买交通服务的出行方式不同,“铁骑大军”选择了自力更生。路近、票难买、票贵,成为催生农民工骑摩返乡的三大动力。在生存理性的裹挟下,一部分农民工压抑自己的情感诉求,少回家甚至不回家;另一部分农民工则选择“自我救赎”,宁可自己多受苦受累,也要坚持回家。
“铁骑大军”的爱与痛,只不过是一个阶层或者说一个群体生存生态的缩影。当劳动者在市场中的机会和待遇得不到根本性提升,他们只能想法设法地压缩生活成本——当下许多农民工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骑摩返乡尽管艰辛和悲苦,却能省下来一笔不小的开支;在“穷人经济学”视角下,这笔钱可以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春节回家,成为农民工一年之中难得的宝贵时光;走亲访友、亲子互动、孝敬老人、休闲娱乐,平时的“欠账”太多,只能借着春节的契机进行轻微的补偿。因此,面对“铁骑大军”,我们不能陷入“悲苦叙事”的俗套,也要看到返乡农民工的快乐与幸福。“回家的路,数一数,一年快乐的次数”“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回家真的很幸福”,这两句歌词在农民工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只要心有牵挂,回家的路再多的痛苦也可以承受。只不过,一个温暖的社会,不能让“铁骑大军”成为“三不靠”、“三不管”的边缘群体。不论是交管部门加强公共服务,还是石油公司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一次免费加油,抑或志愿者在长途摩托车休息点为他们提供热水、感冒药等贴心帮助;只有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铁骑大军”另类回家路才会更有安全、更有品质、更有情怀。
但是,面对规模浩大的摩托车队,再多防范和服务,也难免百密一疏,让铁骑大军们平安返乡,除了护航之外,更应重视疏导和分流的力量。
进入高铁时代后,铁路的运输能力大大增强,应进一步通过团购、优惠等方式,降低票价,让火车越来越多地取代摩托车,成为农民工返乡的主要交通工具;同时,由交通部门协调,以区域为单位,发动用人企业,采取集体包车、爱心专车等方式,为农民工返乡提供同样便宜、但更为安全的选择。
更为长久地来看,要彻底消除摩托车返乡大军的安全隐患,更有赖于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让更多的农民工不用背井离乡,也能安居乐业,无需一年又一年,跋涉在漫漫长路上。相信这不仅是每个漂泊的游子,也是每个关注返乡农民工命运的人,内心最真切的愿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