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自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战略思想逐渐清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如何做到?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之举,也折射出我们党在文化发展上的自信。当下的中国应该也可以拥有和展示这种文化上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将为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提供不竭动力。
讲解好中国政治发展的大故事
苏长和
我们常说近代中国人了解西方,其认知的次序和阶段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其实,外人对今天中国的认识也正在经历这个认知阶段。如果说外人首先对中国制造的许多价廉物美质优的产品感到好奇,要一探究竟的话,那么,他们也会对拥有如此强大生产能力背后的中国制度感到好奇和兴趣,而且随着他们认知的进步,会逐步提高到对产生中国制度背后的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好奇与兴趣。
现在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崛起的世界影响问题。在近十年国内外的许多国际会议上,中国崛起给世界产生的规模效应成为讨论的主题。 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必定会从200年来的受动关系转变为能动关系,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正在对世界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中外关系的这种变化具有乾坤大扭转的意义。学者是民族复兴和国家成长的研究员、讲解员和书记员,有责任向国内外讲好我们时代这个大故事。
讲好我们时代的中国故事,是一门学问。笔者从事外交以及与外交有关的国内政治研究,时常感到中国政治外交研究现状与新中国取得的不凡政治成就不相匹配。如何讲好当今时代中国政治发展故事,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国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简单照搬西方特色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很难解释中国的治国理政与国家治理,毕竟,西方特色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根本上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崛起进程中,以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为指导,在对西方内部治理以及西方与世界关系发展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因此,立足中国治国理政和国家治理的丰厚经验进行抽象提炼,形成中国大国特色、风格和气派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对内对外讲清楚说明白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就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命题。
讲好中国政治发展故事,首先要有对自己制度的坚定信念,这是一个“总开关”问题
现在流传的许多西方政治故事(不乏编造的故事),大多数是讴歌其政治和制度如何好的,这些政治故事对西方政治的美化连他们“自己人”看了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笔者觉得,这些讲者或有心或无意,但根子上是没有摆脱百年来的西制崇拜情结,缺乏对自己政治和制度的信念与自信。在政治制度问题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我们说思想解放,但思想解放讲得较少的一个内容是,其实我们要从西制迷信和西制崇拜中解放出来,回到中国政治和制度的信念上。有了信念,就有了标准,讲的政治故事虽千姿百态,但背后的大逻辑和大道理不会偏。
有了信念为支撑,我们就可以在中国道路标准下确立中国政治发展故事的叙事逻辑
例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政治最根本的一个标准。习惯了西方的政党学说和政治思维,会提出“党的领导和民主政治是矛盾的”或者“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对立的”这样的假命题。但是在中国政治标准中,党的领导和民主政治以及依法治国是统一的关系。只有从统一而不是对立的逻辑上,才能理解和讲清楚两者的关系。从政治精神来说,“合”是中国政治精神的精髓,其迥然有别于西方政治精神中“分”的逻辑。讲解中国政治发展故事,还要重视珍惜和维护关键政治概念的发明权和专利权。比如,关于“协商民主”这个概念和实践,其根在中国,而非来自西方。在外译上,官方用的是 consultativedemocracy,而不是英语政治学教科书中的deliberate democracy。设想一下,如果从后一个外来的概念研究中国的协商民主,文献的回溯就会追踪到别人那里,而从前一个概念研究协商民主,文献的主体应该是在中国,解释权也在中国学术界。这种讲故事或者研究的技巧,看上去是个小事情,但它其实关涉到政治学中核心概念的专利权问题。
需要同时了解中国与外国的政治发展原理和政治实践,在中外比较中讲好中国政治发展故事
讲解者要有较强的融通和转化能力。例如,政治团结是政治学研究和政治故事中的一个大主题。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将13亿多人团结起来的能力感到很惊奇。西方国家输出的民主模式重在选举模式,结果极易造成当地政治对立、分裂和冲突。围绕政治团结主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下中国制度设计、中国政治实践,值得挖掘的故事和题材不胜枚举。其实,发展中国家在其政治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学政治团结,没有政治团结的国家,经济和民生总是起伏不定。再如,中国政治话语中常有“一代接着一代干”的说法,这与中国政党制度特点有关,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所在。观察西方政党制度,按照中国政治话语来对其叙事的话,应为“一代隔着一代干”甚至“一代对着一代干”,其政策经常打架,缺乏连贯性,这是其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决定的。表现在外交上我们就会发现,比较起来,别人与中国打交道的成本低,也有很大的确定性,但与两党或多党制国家打交道的成本会很高,不确定性强,因为其政策经常反复多变。
善于在国际比较中讲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既不是刻意拔高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妄自尊大,更不是故意贬低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妄自菲薄,而是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例如,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中一个宏大的事件。对比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道路和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数不通过殖民扩张和战争掠夺的方式迈向富强之路的国家,这种富强道路背后既有我们文化基因上的作用,也与中国社会内部通过创新消化压力的方式有关,更根本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关。
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个“祀”,用今日的政治话语来转换,其实就是政治仪式、价值体系、信仰信念等。政治学研究也好,普及融化到国民教育中的政治故事也好,抑或国庆庆典、阅兵、升旗仪式等,其实都是世界各国无不格外重视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研究从来就是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讲好有更强学理支撑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故事,是学者为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同思想基础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