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瞄准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把旅游文化、清洁能源、天然饮用水作为强区产业重点培育,把高原种养加、特色食品、生态林果、藏医药、民族手工业作为富民产业大力扶持,产业发展重点进一步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产抓水平提升,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青稞、牦牛等高原种养加发展加快,净土健康产业、设施农牧业、生态林果业蓬勃兴起。林芝天麻、日喀则岗巴羊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达23.2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38.6%。
二产抓重点突破,园区经济加快发展。二产增加值达336亿元、增长13.5%。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上缴税收46亿元。藏青工业园招商引资项目近100个,入园企业103家,实现产值17.8亿元,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天然饮用水产业签订战略投资合作项目16个,总投资36亿元,产量突破30万吨,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产抓龙头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政府共同举办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打响了“人间圣地·天上西藏”品牌,搭建了西藏旅游文化开放合作交流的综合性高端国际平台。全年接待游客15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4亿元,分别增长20.3%、23.5%。大昭寺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文化产业产值27亿元、增长12%。青藏铁路完成客运量238.1万人次、货运量508.7万吨,分别增长14.1%、7.6%,航空旅客吞吐量315万人次、增长14.2%。通信业务总量45亿元,邮政业务收入4亿元。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重点改革扎实推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区中直部门审批项目54%。扎实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先照后证”,全区市场主体达14.6万户、增长8.7%。白朗等4个自治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全面启动。开展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试点。深化电价、燃气价格改革。“营改增”扩面、资源税从价计征和社会领域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金融撬动成效显著。年末全区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3000亿元、1600亿元,比年初增长23.5%、50.2%。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扶贫贴息贷款增长一倍以上。灵康药业、华钰矿业首发上市进入审核阶段。保险业稳步发展。
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出台特色优势产业目录,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4亿元,项目540个。首届藏博会签约项目33个、合同总额387亿元。吉隆口岸实现中尼双边开放,中国西藏—尼泊尔经贸洽谈会升格为国家级。自治区政府代表团成功出访尼泊尔,签约项目资金5亿美元。我区与尼泊尔合作成立喜马拉雅航空公司,为西藏航空业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广阔空间。涉藏外事外宣工作取得积极成果。
援藏工作成就巨大。中央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援藏工作的新举措,20年累计落实援藏资金260亿元、项目7615个,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达6000多名,为我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年完成援藏投资36亿元,建设项目695个,援藏力度和效益不断提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