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3)

195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3)

五年内,我国各种工业产品的产量都将有显著的增长,主要产品在一九五七年的计划产量比一九五二年的产量增长的情况如下列:

钢:从一百三十五万吨增加到四百十二万吨,增长二点一倍。

发电量:从七十二亿六千万度增加到一百五十九亿度,增长一点二倍。

原煤:从六千三百五十三万吨增加到一亿一千三百万吨,增长零点八倍。

发电机:从三万千瓦增加到二十二万七千千瓦,增长六点七倍。

电动机:从六十四万千瓦增加到一百零五万千瓦,增长零点六倍。

载重汽车:达到四千辆(一九五二年还不能制造)。

水泥:从二百八十六万吨增加到六百万吨,增长一点一倍。

机制纸:从三十七万吨增加到六十五万吨,增长零点八倍。

棉布:从一亿一千一百六十三万匹增加到一亿六千三百七十二万匹,增长零点五倍。

机制糖:从二十四万九千吨增加到六十八万六千吨,增长一点八倍。

或者有人认为: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钢的产量仍然不过四百多万吨,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英国,而且也落后于日本,这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这样的地位相称吗?我们认为:这只看到事情的一面,没有看到事情的另一面。美国、英国、日本这些国家,以及其他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它们工业发展的历史已有一两百年,少的也将近一百年,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比它们落后了一百多年,或者几十年,仅仅在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后,才有可能有计划地进行建设。我国在一九○七年,才建设起一个汉阳钢铁厂,当年的钢产量只有八千五百多吨。到一九三三年,全国钢产量也只有二万五千吨。一九三六年全国钢产量超过四十万吨,但其中三十六万四千吨是由当时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下的东北生产的。我国历史上钢铁生产的最高年份是一九四三年,出产生铁一百八十万吨,钢九十万吨,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日本侵占下的东北。由于蒋介石反动派的破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年,即一九四九年,全国生铁产量只有二十四万六千吨,钢产量只有十五万八千多吨。由此可见,我们承受的是旧中国极其可怜的遗产。在全国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把改变中国经济和文化落后的艰巨任务担当起来,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并有一些发展,接着又将在五年时间内使工业生产提高一倍。我们没有“封神榜”上那种呼风唤雨的本领,哪能用五年时间就赶上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曾经说过:“决不可把工业发展速度和工业发展水平混为一谈”。我们工业发展的速度将是很快的,可是就工业发展的水平来说,在相当时期内,我们比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将还是落后的,因此,我们必须赶上去。我们可以确定地说,赶上它们,或者赶过它们的工业水平,并不需要一百年,有几十年的时间就够了。我们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赶过中国反动统治时代的几十年,这样的工业发展速度难道还慢吗?

我国要实现的国家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是以苏联为榜样并在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直接帮助下的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所以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就能够有很高速度的发展。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八十八点八;制造消费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十一点二。同时,按照计划,五年内生产资料的产值将增长百分之一百二十六点五,消费资料的产值则增长百分之七十九点七,因此,生产资料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将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三十九点七到一九五七年上升为百分之四十五点四,消费资料的产值所占的比重,将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六十点三到一九五七年下降为百分之五十四点六。

社会主义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增长的比例的变化,也表现着我国工业发展的社会主义的特点。五年内国营工业的产值增长将为百分之一百三十点一;合作社营工业和五年计划前已有的公私合营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私营工业的产值在五年内将有一半要转变为公私合营。因此,到一九五七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合作社营(包括供销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的加工工厂,不包括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将上升为百分之八十七点八,私营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将下降为百分之十二点二,而且其中的主要部分将接受国家的加工定货,基本上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规定了适当的增产指标。五年内,农业及其副业的总产值增长百分之二十三点三,即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四点三。

按照计划,主要农业产品一九五七年的计划产量及其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的情况如下列:

粮食:达到三千八百五十六亿斤,增长百分之十七点六。

棉花:达到三千二百七十万担,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四。

黄麻、洋麻:达到七百三十万担,增长百分之十九点七。

烤烟:达到七百八十万担,增长百分之七十六点六。

甘蔗:达到二百六十三亿斤,增长百分之八十五点一。

甜菜:达到四十二亿七千万斤,增长百分之三百四十六点四。

油料作物:以播种面积计算达到一亿一千八百万亩,增长百分之三十七点八。

克服农业的发展过分落后于工业发展的矛盾,是五年计划的一个重大任务。我国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农业生产不仅没有发展,相反地还受了严重的破坏。一九三六年的粮食产量是三千亿斤,此后差不多年年下降,到一九四九年,粮食产量只有二千二百六十亿斤,棉花产量只有八百八十多万担。解放以后,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在一九五二年的粮食产量就达到三千二百七十八亿斤,棉花产量达到二千六百万担,都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五年农业计划又在一九五二年的基数上再提高到上列数量,这在我国目前的具体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速度是不能算很低的,应该努力完成并争取超额完成。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增产的基础,也是改造小农经济的必由之路。到一九五七年,参加现有的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在全国农户总数中的比重,将达到三分之一左右。

适应于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对交通的需要,运输和邮电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将有相应的发展。到一九五七年,铁路货物周转量将达到一千二百一十亿吨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一倍;旅客周转量将达到三百二十亿人公里,增长百分之五十九点五。内河轮驳船货物周转量将达到一百五十三亿吨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三点二倍;旅客周转量将达到三十四亿人公里,增长百分之七十八点七。沿海轮驳船货物周转量将达到五十七亿五千万吨海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一点九倍;旅客周转量将达到二亿四千万人海里,增长将近一点四倍。公路汽车货物周转量将达到三十二亿吨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三点七倍;旅客周转量将达到五十七亿人公里,增长将近二倍。民用航空货物周转量将达到八百零五万吨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二点三倍。邮路总长度将达到一百九十七万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五点二;其他邮电业务,也将有相当的发展。

在上述工业农业发展以及各种比重变化的基础上,一九五七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达到四百九十八亿元左右,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左右。其中:国营商业约增长百分之一百三十三点二,合作社营商业约增长百分之二百三十九点五。原有私营商业在五年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将有半数上下转变为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商业和由小商小贩组织起来的合作形式的小商业,这两部分商业和私营商业的零售额合并计算,在五年内仍将有所增长。到一九五七年,在社会零售总额中,国营商业和合作社营商业将占百分之五十四点九,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商业和合作形式的小商业将占百分之二十四,私营商业将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一。

五年内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事业将有相当的发展。一九五七年同一九五二年比较,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人数将增长百分之一百二十七,在一九五七年达到四十三万四千人;高级中学在校学生的人数将增长百分之一百七十八,在一九五七年达到七十二万四千人;初级中学在校学生的人数将增长百分之七十八点六,在一九五七年达到三百九十八万三千人;小学学生的人数将增长百分之十八,在一九五七年达到六千零二十三万人,即占全国学龄儿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五年内科学研究事业将有较大的发展,只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机构即将增加二十三所,研究人员将增加三千四百人。在出版、广播、文学艺术、电影、社会文化等方面,五年内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比较快的发展。

五年计划对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了适当的规定。五年内,就业人数共增加约四百二十万人,工人职员的平均工资以货币计算约增长百分之三十三;国营企业和国家机关所支付的劳动保险基金、医药费、福利费和文化教育费将共达五十亿元以上;国家拨款为工人职员建筑的住宅,将约达四千六百万平方公尺。五年内,农村人民的生活将逐步地得到改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购买力将增长近一倍。国家将拨付一定数量的款项,救济因受灾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上发生困难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人民保健事业有较大的发展,五年内病床将增长百分之七十七,医师人数将增加百分之七十四,中医师的力量将被发挥。

谁都能够看到,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五年内,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使我国的经济面貌开始发生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初步的基础。五年内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的迅速发展,将为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初步的基础。五年内资本主义工商业将经过公私合营、加工定货、代销经销等等方式而被逐步地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为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基础。这一切变化,无疑地将进一步地巩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地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并为进一步地改善我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创造条件。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是关系着我国国家命运和人民幸福的大事情。可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使我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第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实现,也将增强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力量。

我国在胜利地实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当然还不可能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切方面的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建设的许多重要的建设工程,有的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才能建成,有的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才能在生产上起重要的作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终结的时候,在工业方面,我国机器制造的能力和水平都还不可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实行技术改造的需要,许多大型和精密的机器设备还不能制造,某些工业部门如石油工业的落后状况还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变;同时,工业的地区分布,虽然在内地建设了不少新的工业企业,但还不能完全克服原来偏集于一方和沿海的不合理状态。在农业方面,对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只在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户中实现了初级形式的合作化,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还没有开始,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迅速发展的状况还不能完全改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只是实行了第一步,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在文化方面,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还是不高的,并且还有相当大量的文盲存在。此外,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失业现象,也还不可能完全消灭,剩余劳动力还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工业和运输业的基本建设问题

现在我想就关于工业和运输业的基本建设的以下问题作一些说明。这些问题就是基本建设的规模的大小问题,轻重工业投资的比重问题,大中小型企业的配合问题,工业的地区分布问题,基本建设的标准问题,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

第一,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小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在五年计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曾经作过反复的考虑和多次的研究。我们认为在目前条件下,已经确定的建设规模是适当的,是五年内应当而且可以争取完成的。

有人怀疑过这样的建设规模是否过大。他们的理由是: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在经济上很落后和很贫穷的国家,国家财力有限,技术力量不足,资源情况很多不明,在五年内进行这样巨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是不能胜任的。因此他们觉得可以把这个建设规模加以缩小。他们说不要搞得这样紧张,把任务减轻下来吧。他们又说“农民太苦”,慢一点搞工业化吧。我们不同意这样的主张。我们的理由正象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摆脱我国在经济上很落后的地位,除了加速工业的建设以外,并没有别的出路。同时,我们工业化的建设,也正是为着使农民有可能摆脱贫穷的状况。五年计划已经确定的工业建设单位,都是必需的,如果削减,就将延缓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同时打乱国家的建设部署。

我们国家的财力是不是有可能来适应这样的建设规模呢?我们答复这是可能的。其所以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革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以下的积累来源:

一、我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统治,帝国主义者已经不可能象过去那样掠夺我国人民的大量财富,这样就提供了我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积累来源。

二、我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过去要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现在不再交纳了,农民用劳动的所得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帮助国家的建设。

三、我国人民推翻了官僚资本主义,把官僚资本家的财产变成了全民的财产,现在工人已经不为官僚资本家的利润而生产,而是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生产,这也是我国建设的重要积累来源。

四、在私营工厂做工的工人,现在虽然仍旧要拿出一部分劳动成果作为资本家的利润,但是现在资本家只能得到法令所规定的适当的一部分利润。资本主义企业利润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或则缴纳所得税,投入国家的建设;或则变为企业公积金,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这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也是对于国家和人民有利的。

所有这些都证明:我国并不是没有建设资金,而是以前大量资金都装进了帝国主义者、地主、资产阶级的腰包,只有人民革命胜利以后,我国人民才有可能把自己劳动所创造的资金,用于国家建设,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创造美好的将来。我们应该及时地和好好地来利用这种资金。

说到技术力量不足和资源情况很多不明,这是不错的。可是难道我们不可以在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之下一面建设一面学习吗?难道我们不可以在建设中逐步地学会本领、逐步地摸清情况吗?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著作中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毛主席在这里说的是关于革命战争。可是要做好任何的人民事业,都是必须在实际中去学习,这却是普遍的真理。几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在实际的建设中已经学会了不少事情,对于资源情况比以前也知道得多了。显然,等待并不能够增加我们的本领和知识。认为一切都必须“先学好了再干”,而因此主张削减五年建设的规模,打算减轻自己所应该担当并且能够担当的责任,这种主张是不能采取的。

那末,基本建设规模能不能够更加扩大呢?

按照我国的需要来说,无论是重工业、轻工业,无论是钢铁、有色金属、化学肥料、石油、机器、纺织等工业,五年计划草案规定的基本建设计划和生产计划,都还是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的。但是建设规模能否更加扩大,不但必须根据是否需要,而且必须根据是否可能。我们不是空想家,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我们所以认为五年计划建设规模是适当的,削减它是不应该的,这就是因为按照我国现在客观的条件,实现它是可能的。而且,我们认为:在年度计划中,还可能适当地扩大一些必要的建设,例如煤矿、石油、铁路等等,我们已经在准备这样做。特别是我国的石油工业的产量很低,同需要的程度相差很远,我们必须努力地去找寻更多的石油资源和研究发展人造石油工业的办法,以便把石油工业的建设规模加以扩大。但这是不是说,我们可以不顾财政力量、技术力量和设备供应的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而任意地、无限制地去扩大一切建设呢?当然,事情也不可以这样做。从财政力量方面说,五年内国家对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支出已经达到七百六十六亿四千万元。从技术力量方面说,五年计划所已经规定建设的巨大的复杂的新企业都是苏联帮助设计的,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还缺乏条件来独立设计这样的新企业。从供应设备方面说,在我国机器制造工业目前还缺乏制造重要设备和复杂机件的能力的情况下,也难于增加很多设备的供应。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在五年内可能再扩大的建设,也还是有一定限度的。认为可以不顾可能的客观条件而无限制地扩大建设的规模,或者不注意最合理地和最有效地利用物力、人力和财力,而无把握地去处处动手,这些都是错误的。

反对右的保守主义,也反对“左”的冒险主义。这就是我们关于基本建设规模大小问题的结论。

第二,轻重工业投资的比重问题。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重工业投资的比重特别大,而且比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投资的比重还要大。前面说过,在五年内的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中,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八十八点八,制造消费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十一点二。而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八十五点九,制造消费资料工业的投资占百分之十四点一。我国重工业投资占这样大的比重,而轻工业投资占较小的比重,这是否适当呢?是否可以减少重工业的投资,增加轻工业的投资呢?

大家知道,轻重工业的投资的比例关系,必须根据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来决定。而在每个发展时期中,这种比例关系的具体规定,又应该照顾到当时的具体条件。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原有的重工业的基础特别薄弱,需要我们积极地长期地去扩大重工业的基础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国营和私营的轻工业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使用的潜在力量,并且还有广大的手工业可以做重要的补充。在我国,一方面许多轻工业品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许多轻工业设备还有空闲,原因就在于缺少原料。所以说,我国目前发展轻工业的问题,主要不是增加投资的问题,而是增加原料生产的问题。在轻工业的一些原料还不能大量地增产以前,增加轻工业的投资,是不能发挥投资效果的,因为原料供不上,即使工厂建成也不能开工生产。但如果农业丰收,轻工业原料有很大的增产,在现有的轻工业设备不足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年度计划中考虑增加一些轻工业工厂的建设。因为轻工业工厂的建设比较容易,建设时间比较短,也就不致于拖延建设进度。

因此,我们认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的规定是适当的。

第三,大中小型企业的配合问题。

我们强调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工程的建设,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注意或者放松中小厂矿的建设呢?毫无疑问,苏联帮助设计和供应设备的那些大企业,象钢铁联合企业、汽车制造厂、拖拉机制造厂、重型机器制造厂等等,都是我国工业化事业决不可少的工厂,没有这样一批巨大的、带有工业骨干性质的工厂,我们就无法实现工业化。但这决不是说,我们只要大企业,可以不要中小企业。相反的,中小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完工和投入生产,能够迅速地发挥投资效果和增加生产能力,不但对于增加工业品的供应和支援农业的生产有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于资金积累的增加以及支援和配合重点工程的建设,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纠正两种错误的偏向:一种偏向是看不见全局,不区别轻重缓急,盲目地到处建设,从而妨碍重点工程的建设;而另一种偏向则是单纯地醉心于巨大企业的建设,轻视中小型企业的建设,不适当地使国家资金过多集中在少数巨大企业的建设单位,以致不能迅速地发挥投资的效果。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工业建设的进行中适当地分配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投资,使大中小型的企业建设能够互相配合和互相协作,以达到既能保证必要的重点工程的建设、又能保证许多企业能够迅速地发挥投资效果的目的。

第四,工业的地区分布问题。

我国原有工业的地区分布是很不合理的。据一九五二年的统计,沿海各省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逐步地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这种不合理的状态,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地分布工业的生产力,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的产区和消费地区,并使工业的分布适合于巩固国防的条件,逐步地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这是有计划地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五年基本建设计划,对地区的分布作了比较合理的部署,这就是:一方面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另方面则积极地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在西南开始部分的工业建设。根据这样的方针,五年内开始建设的限额以上的六百九十四个工业建设单位,分布在内地的将有四百七十二个,分布在沿海各地的将有二百二十二个。为着适合工业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着把原有工业基地和新工业基地连接起来,五年内关于铁路的建设也作了相应的部署。同时,根据这种工业部署的方针,我们现在关于城市建设的任务不是发展沿海的大城市,而是要在内地发展中小城市,并适当地限制大城市的发展。现在沿海城市有些盲目发展的毛病,是应该加以纠正的。

显然,五年计划草案规定的关于工业和铁路的基本建设的地区分布,是符合于国家长远利益的。按照这个计划的部署,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我国就不但将加强东北的工业基地,而且还将有分布在华北、西北和华中各地区的一些新工业基地,这样也就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我国广大地区的经济生活。这种工业的地区分布是建立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的,因此也就开始改变了过去工业分布的性质。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