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品格(2)

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品格(2)

在当前文化变革的情势下,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面前,肩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使命的中国文艺创作与批评,要“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就要在坚守社会理想价值、提升大众精神品质的同时,使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更加具体地贴近当下生活现实,更加充分地表现大众的生活情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变化脉动。换言之,当代中国文艺实践既要超越现实生活的有限性,但又不能离开现实生活这一出发点。离开了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文艺创作与批评就难以具体深入地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性超越,文艺实践就会陷入思想苍白化、价值平面化、趣味低俗化的境地。显然,这不仅关涉当代中国文艺审美功能的具体实现,而且体现了对文艺的文化功能与历史传承功能相统一的要求。

将人生与社会相结合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探索,引导我们在今天更加辩证地思考文艺实践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以宗白华为代表的把“人生体验”追求与“生活改造”理想相结合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探索,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内在的美学情怀方面,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重要借鉴。

中华美学始终强调审美价值创造过程中个体体验与心性修养的统一,并从这种统一出发,审视和评判诗文、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态,努力追求个体体验向心性修养境界的提升。进入20世纪以后,面对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危机、现代中国文化重建的紧张,宗白华等一批美学思想家高举生活改造的思想旗帜,一方面在思想资源方面接续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心性修养追求,将个体审美体验与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强化艺术实践、审美活动向内的人生指向;另一方面又着力将这种向内的人生指向、人的自身改造追求,与向外的社会实践目标结合在一起,主张对“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的发扬和彰显,以内在的人生价值信仰之美来普照整个社会人生的改造前途,以此实现现实生活品质的提升。在这样一种思想探索中,人的具体生活现实恰恰成为实现文艺价值功能的具体前提:以“生活改造”为功能目标的文艺实践,没有因具体生活的有限性而舍弃之,相反,将具体生活当作实现文艺价值功能的具体实践领域,把“人生”的永恒性与“生活”的现实性、个体生命的精神价值与社会改造的实践价值,同文艺实践的现实目标与文化责任统一在一起。如此,既深刻延续了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生命精神,又对现实人生的发展前途给予了深切关注;既坚守了人生的精神指向,又落实了文艺实践的现实目标。

现代中国美学的这一思想探索,可以引导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更加辩证地思考文艺实践与现实的关系,也为我们在努力传承中华文化、中华美学精神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地把握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方向、完善文艺实践的价值功能,提供了一个极富意义的范例。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