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品格

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品格

“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一方面明确地把当代中国文艺的发展,同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大力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联系在一起,突出强调了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在精神层面所应持守的“中华立场”,也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另一方面,这一命题在赋予“中华美学精神”以深刻而现实的价值生命的同时,对当代中国文艺内在的美学追求也作出了规定,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明确、强化了对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价值构建要求。

“中华美学精神”在体现“中华性”的同时,融合了多样性的思想追索,呈现出意义的开放性和思想的丰富性

中华文化广博深厚、悠久绵长,“中华美学精神”同样蕴含丰富、指向多元。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何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特质?这些问题在学术层面上必然要求进行多样化的思考和多层次的把握。例如,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主导性理想,就是强调生命活动的内在和谐性,倡导个体生命体验向自然生命运动的沉浸和投入,讲求天、地、人相合。所谓“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就是这种审美理想的极致体现。这种内在和谐性是今天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再如,强调文学艺术对现实人生的改造与提升,突出文艺活动的人生教育和伦理构建功能,这一理念贯穿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始终,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文学艺术的功能要求和价值判断,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核心内涵的一部分。

放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来看,“中华美学精神”始终处于不断生成、积淀和丰富的展开过程中,在不同的时代往往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内涵。它在集中体现“中华性”的同时,交织融合了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精神历程和多样性的思想追索,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其自身,且愈发深隽醇厚,呈现出意义的开放性和思想的丰富性。

“中华美学精神”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风格象征,更是一种文化实践的价值构建

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具体理解,要有深入的学理分析,通过充分的理论阐释来挖掘其学术内涵,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当代条件下,“中华美学精神”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指向鲜明的实践性命题。作为历史传统的“中华美学精神”,因其意义的开放性而具有延续文化血脉、塑造文化品格、强化文化使命的实践意义。我们要在实践中把握这一命题及其时代语境,在实践中实现当代中国文艺的美学追求。

时代在变,文艺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在变,文艺批评的具体对象和价值指向也在变,不变的是贯穿文艺实践始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种特色、风格和气派,绝非简单的“民族形式”外观修饰,而是从内在精神层面凝聚、升华而出的文化价值,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的真正美学内涵。因此,我们所说的“中华美学精神”,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风格象征,更是一种文化实践的价值构建。这一命题的提出,突出了文艺审美价值构建过程中历史与现实、文化传统与当代实践的统一,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了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的美学品格。对今天的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来说,强调“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更为现实的要求,在于以“中华美学精神”自觉引导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当下实践,推动中国文艺实践的当代价值构建。应该说,这正体现了我们对“中华美学精神”时代生命力的一种具体把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