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抢抓机遇的新举措——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加快推进中西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新年伊始,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措施,积极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挑战,更面临难得的机遇。发展的空间不是缩小了,而是更大了。
宛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机遇从来就是和挑战相生相伴。30多年的改革开放,正是因为善抓机遇,主动作为,中国才实现了发展的飞跃。把握住发展大势,顺势而为,挑战就会转化为机遇。
补短板:发展新阶段凸显新机遇
31个省份2014年经济“成绩单”显示,地方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化:从速度看,重庆、西藏、贵州、新疆、天津实现两位数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压力很大,有的发展形势还不错,如中部地区以及江苏、广东都很稳定,经济发展差异化凸显。”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说。
不唯GDP不是不要GDP。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才能如期变成现实。
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从发展阶段看,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有7000多万人口需要脱贫,地区发展差异巨大,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个视角来观察,这些差距、短板恰恰就是中国发展的新机遇。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人均公共设施资本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城镇化率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从国内看,东部地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中西部一些地区只有四五千美元。
“中国未来的发展机遇蕴藏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李扬认为,广袤的农村在改善人居环境、垃圾处理,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巨大的市场;“三个1亿人”要进城落户,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很大。
对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有着深刻洞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不懈推动科学发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说,中国仍具有后发优势,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环境改善还是城镇化等,都仍具有很大潜力。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后发优势、挖掘潜力、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并加大投资力度,未来十多年中国经济仍可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