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后的两年间,作风建设新政高举高打,强力反腐新局高开高走,广大党员群众力挺、点赞。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速度降下来、步子稳起来、泡沫减下来的同时,风纪标准严起来,制度笼子密起来,法治阳光多起来。人们无不热切期盼,这将成为与经济新常态一路相随的政治新生态。
“自我抹黑论”“反腐误伤论”“为官不易论”等谬论不绝于耳
诚如众见,以八项规定带来的“高层示范效应”为契机,治贪与治奢并进、党风与社风渐变,奢费少一点,贪贿难一点,风气正一点,诚信多一点……经济转型升级、政治系统重启和社会空气净化形成了合围之势。通过零容忍反腐“提纯”发展成色、提升改革质量、提振全民信心,促使全球经济重要引擎借着经济景气、政治底气和社会正气交汇的“气场”再起飞。
然而,在改革深水区和治标关键期,对于“打虎拍蝇”的力度、速度、深度、广度、效度和持续度,仍不免有诸多疑虑乃至吐槽。诸如反腐败影响招商引资的“杀伤经济论”,影响党的形象的“自我抹黑论”,导致职工利益受损的“反腐误伤论”,造成不作为懒作为的“为官不易论”等,亦不绝于耳。
究其根源,是那些适应了经济旧常态、政治旧生态的人们,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从价值取向到利益取向,仍在幻想着“涛声依旧”,还想有一张重蹈老航道的“回程票”。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经济进入到减速提质的新常态,但全面从严治党新的伟大征程“才刚刚上路”。
形象地讲,中国执政党将接受治理新考验。特别是以往被发展速度掩盖的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因素会加速“显山露水”,作风不正、特权腐败、贫富差距等带来的“痛苦指数”会被放大,这也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必然代价。经验表明,不少后发国家一旦无法驱走腐败阴霾,无法避免利益集团窃取发展成果,无法保证执政团队和公共机构的廉洁与效率,将进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恶性循环,始终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有的甚至因为贪腐危机沦为“失败国家”。
廉洁,和公平正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公共品。执政党能否持续有效地为全社会提供“廉洁输出”,是长期执政、长治久安始终如影随形的“反腐压力测试”。而高增长、快发展、大建设,往往产生一种“光晕效应”,令人似乎对“事因贿成”、贪腐多发的危害熟视无睹。
反之,倘若经济增速放缓,则可能使人们的注意力从“做大蛋糕”更多转移聚焦到“分好蛋糕”,往往因社会不公个案、官员不廉现象而放大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公职人员和公共部门的不信任感,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踩官”题材,面对明显失真失实的公职人员“污名化”现象亦“宁可信其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