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速提质增效是新常态下的关键变化(3)

降速提质增效是新常态下的关键变化(3)

改革构成新常态的重要内容

观察中国经济形势,必须有改革这个维度。2014年,我国重大改革接连不断,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深入推进自贸区建设、全面推出财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性

“观察中国经济形势,还须有改革这个维度。”李扬代表强调。

2014年,我国重大改革接连不断,仅在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就有近50项改革措施开始实施或已推出。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2014年,行政审批制度再度减少300项,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我国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体制变化的要点,一是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二是对企业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从长期战略上看,这些制度安排将复制到全国。因此,面上的减少审批和点上的自贸区试点是相互呼应的。这是一个其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商事制度的变化。商事制度简化了,过去对兴办企业的限制大规模减少了,人们办企业、开公司、创业就容易多了。在这样的变化下,2014年,1300万个新企业建立起来,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而且集中于服务业。试想,假如一个企业吸纳一个人就业,那就能提供1300万个新就业岗位。应当说,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就业仍实现了增长,正是这样得到维持的。

第三个变化发生在社会保障领域。2014年末,我国启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此前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都有进一步的改革。这些制度形成了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网”。近年来,我国宏观管理体系可大致概括为3句话,即宏观稳定、微观搞活、社会制度托底。可见,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安全网”,这个“安全网”在去年基本织就,它保证了我们能够承受较大的增长率变化冲击,从而从容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换。

第四个变化是自由贸易区有了扎实的发展。对内,在2014年底,原先只在上海的20余平方公里上试点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践,开始推广到天津、福建和广东。与此同时,对外,为应对TPP、TTIP等由其他国家主导且对我国不甚友好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我国稳步地与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包括一些发达经济体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现在已达10余个。上海自贸区建设、自贸区原则在全国的复制,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陆续签署一系列自贸协定,不仅表明中国在坚定地沿着市场化的方向推进改革,而且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负责任大国,正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五个比较重要的变化,就是在2014年全面推出财税体制改革。由于这项改革涉及面极广,它将分步骤顺次展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历史地看,正是因为我们在1994年对财税体制进行了改革,其后的20余年我国的高速发展才有了适当的环境。如今,面对经济新常态,20年前形成的财税制度已难以适应,我们需要有一个更为现代化的财税制度体系,而且作为其他改革的制度基础,这项改革宜在全面改革推出之初展开。

李扬代表说,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全面变化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熟知且高度关注的数量型指标正发生着向下的变化,而我们过去陌生且重视不够的质量型指标正发生着向上的变化,与此同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现在看来,这个过程将延续较长时期。面对这样高度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不受干扰,稳步推进,从容应对,千万不能对此变化的某些侧面过度解读,从而惊慌失措地采取饮鸩止渴的对策。总之,我们应有战略定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