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举行第十次会议。中央深改组组长、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可以说,总书记的这次讲话要点是对今年作为改革的攻坚年、推进年、落实年作出的重要部署,定下的根本基调,也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推出的全面深化改革336项改革任务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90项改革任务在已取得重要进展之后,在改革推进到“深水区”、面对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发出的新的“动员令”。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一项系统工程,就好比推演一道复杂的改革攻坚方程式,既要理清各项改革的设定条件、约束条件,又要设定好阶段性目标、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寻求改革难题的破解程序,最终得出最优解决方案。
“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
所谓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就是首先要拿出敢于破题的勇气,打破万事开头难的规律,善于破局。
进入改革要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各个环节千丝万缕,“眉毛胡子一把抓”当然不行,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重点是什么,要害在哪里?就是要消除直接影响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就是从事关群众的热切期盼的问题入手,具体来说,就是深入推进行政体制、金融体制、财政体制、农村、户籍制度、科技体制、社会体制、教育、医疗、收入分配体制、社会救助制度等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的改革,以问题倒逼改革,问题在哪里,改革就指向哪里。
“道虽迩,不行不至”,如果面对矛盾和难题,老是左顾右盼、观望等待,议而不决,思而不行,解决问题就始终是“空中楼阁”。在改革大政方针已经确定,有了明确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后,就要以巨大的改革锐气实施起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跑出改革的“最先一公里”。
所谓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就是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步,就是改革者历尽千难万苦、经过长途跋涉需要跑完的最后一段路程。这个阶段往往也是改革阻力最大的地方,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最后瓶颈,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最后一环。如果不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如果不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改革方案和政策意图的实现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最终让老百姓产生望洋兴叹的失望感觉,对政府改革的决心、诚意和执政公信力丧失信心,就不能让老百姓实现更多的“获得感”。
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是对承担改革任务的各级政府执政能力、改革决心、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最大考验,也是对改革者改革韧劲的最后检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