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三天”的钱 办好“三农”的事

用好“三天”的钱 办好“三农”的事

摘要: 牛有成坦言,用好“三天”的钱决非易事,需要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需要搞好试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施策,更需要历史的耐心。他最后打开了寻求解决方案的“药匣子”,幽默地说,能治一种病的药是好药,能治多种病的药是止疼片,包治百病的药是假药,药到病除的药是毒药,希望我们对准症、选准药。

“今天,我想和大家说说钱的事。”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在联组会上,话一出口,就引起全场关注。

牛有成“想”说钱,源于对李克强总理报告的深思。报告提出,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三农’是重中之重,其实也是难中之难。”长期在农口工作的牛有成深有体会。他说,所谓重中之重,就是农业基础是底线、农村发展是底牌、农民富裕是底气。如果缺了这“三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从谈起。为什么也是难中之难?因为城乡差距比较大,突出表现在“农村有资源缺要素、农业有基础缺投入、农民有需求缺服务”。其实,最难的是在新农村建设或城镇化进程中,缺钱!

那钱又从何而来?牛有成的见解独到——用好“三天”的钱,办好“三农”的事。这“三天”的钱,分别是昨天的钱,即土地资源,亦被称为沉睡的资产;今天的钱,即财政资金;明天的钱,即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

钱有着落了,怎么才能用好?牛有成建议,盘活昨天的钱,唤醒土地资源。他用数据说话,截至2011年底,全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是12.77亿亩。2010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约2.5亿亩,与所有城市建设面积相当。但每年土地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不足3%。2.5亿亩的农村土地成为一只不会下蛋的“母鸡”。激活土地这一农民最大的资产,必将唤起沉睡的资本,给农民、农村及相关产业带来无限生机。有专家曾估计,仅承包耕地一项每年将撬动1.3万亿元资金,而农村建设用地价格可能高达130万亿元。

牛有成还建议,用好今天的钱。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三农”支出资金1.3万亿元。如果加上地方财政支出,全国财政对“三农”投入已超过3万亿元。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资金管理,精打细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放大财政的资金效益。他认为,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后,有巨大投资需求,用好这个空间,可以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

“盘活昨天的钱,用好今天的钱,还要借用明天的钱。”牛有成作起 “大数据” 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人民币存款余额是113.86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84万亿美元。亦有研究机构统计,目前我国民间资本存量高达30万亿元,其中2/3存在银行,1/3由老百姓自己保管或以其他可随时变现的形式储存。牛有成建议创新金融产品,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地上物向银行抵押贷款、林权证抵押贷款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用银行贷款撬动社会资本,激发民间投资“三农”活力。他称赞,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在北京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市、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一大突破,北京要抓住机遇、搞好试点。

牛有成笑称用好“三天”的钱是理想的设计,但同时他也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对“三天”的钱,看得更远。他说,这不仅仅是资金问题,还可以促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变为“一方水土富一方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培育新产业、培养新农民。

牛有成坦言,用好“三天”的钱决非易事,需要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需要搞好试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施策,更需要历史的耐心。他最后打开了寻求解决方案的“药匣子”,幽默地说,能治一种病的药是好药,能治多种病的药是止疼片,包治百病的药是假药,药到病除的药是毒药,希望我们对准症、选准药。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