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二孩政策响应不热烈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说单独二孩政策“遇冷”,这是一种误读。这是误读吗?确实需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厘清。原先预估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出台之后出生人口将新增100万到200万,实际上增加不到50万,究竟是“遇冷”还是“遇热”一目了然,无须多言。大小不等的调查表明,申请人数远远少于目标人群,响应不热烈是不争的事实,即便考虑到生育潜能逐年释放的可能性,低生育格局依然是难以撼动的人口新常态。
“遇冷”给政府一个强烈的信号。现在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父辈相比,生育观念已经发生巨变,生育意愿和动力已大为弱化。无论是总和生育率(TFR)统计还是无数生育意愿调查,都证明了中国目前的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都远远低于更替水平(TFR=2.2上下)。
中国生育率转变的大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下降程度看,略低于更替水平的低生育率早已转向总和生育率低于1.3的极端低生育率;二,从时间存续看,1990年代初出现的低生育率已演变为持续性的固化低生育率;三,从地理格局看,过去出现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低生育率已转变为全国性、全人口的低生育率;四,从生成机制看,不太稳定的政策约束下的低生育率也已经内化为稳定的内生性、意愿性和选择性低生育率。
尊重人口规律才有科学发展
说到底,我们也许不必纠缠于“超低生育率”还是“很低生育率”,只要认定中国人口早已进入低生育率阶段就足够了,并且要有价值判断上的共识:长期的低生育率将弊端日显,潜在危害是很大的。
尊重人口规律,保护人口生态,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人口转变规律告诉我们,人口增长不是线性的而是波动的,不是无限制的而是有边界的。人口周期规律则表明,人口的社会角色会随生命周期的演变而发生变化,0-14岁的青少年人口终将成为劳动力人口,婴儿潮带来抚育挑战的同时也在创造人口红利,须以发展眼光看待新生人口的增长。人口惯性规律根源于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反映的是人口内在的趋势,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提醒我们要对人口结构和惯性保持敬畏之心。人口继替规律则说明,适度的生育水平对于保障人口再生产新陈代谢的活力是必不可少的。
持续的低生育率终究是一场深远的社会危机,生育政策的调整和放开随着时间的推延只会更显紧迫。保护和优化人口的生态平衡,遏制人口少子化的趋势,提振年轻人口的生育率,才是大国复兴应有的人口政策取向。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