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对当前人口形势若干看法的商榷(2)

北京:对当前人口形势若干看法的商榷(2)

摘要:近年来,中国低生育率背景下的人口形势和转型中的新人口问题备受各界关注,调整生育政策的呼声可谓不绝于耳,一浪高过一浪。最近,关于中国当下的人口形势的一些判断和看法令人困惑,值得商榷。

人口变量是慢变量,人口问题也是极具战略性的大问题,不能纠缠于当下

令人困惑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2014年出生人口数量“跳跃式”上升。该学者预计:2015年出生人数会再度大幅度跳跃,一个新的出生小高峰将如期而至,2015年全年出生人数有可能会逼近、达到甚至超过1800万;如果考虑到将来生育政策的继续深入改革,这个出生高峰还会延续5-8年。

且不说这种看法是否符合事实,因为也有研究预测出生人数将呈现不可遏制的下降趋势。该人士提出的上述两个“重大变化”,要传递的信息难道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出生高峰”如果有的话,有多高?持续时间多长?是好事还是坏事?第二个重大变化似乎隐含着挑战和压力的意味。然而,如果是坏事,那为什么要开放单独二孩,调整生育政策?人口规律告诉我们,人口变量是慢变量,人口问题也是极具战略性的大问题,不能纠缠于当下,而是需要目光放远、统筹考量。

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长推动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中国出现“民工荒”,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劳动力开始出现局部短缺、供不应求的现象。这在一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他们总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人口近乎“无限供给”,可谓取之不尽。然而,人口转变的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2012年以来,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存量开始每年以200万-300万的规模在减少,从源头上威胁劳动力的远期供给。

人口规律表明,任何一个劳动力的生养都有一个周期,起码需要15年到20余年的时间。种种端倪显示,中国已出现双重意义的既有显化也有隐性的年轻劳动力亏损问题。“人口亏损”、“人口萎缩”才是未来中国人口问题演化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应该欢迎而不是惧怕具有补偿性效应的“婴儿潮”。何况生育政策调整后出现的“出生增量”实在是微乎其微。

宏观来看,增加生育对于缓解少子老龄化的结构性压力几乎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战略性举措。众所周知,在人口快速转变的背景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程度之高、规模之巨、挑战之大,世所仅见。当下和未来,由于中国人口再生产的生力军——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已急剧下降,进入了内生性的“超低生育率陷阱”。

中国生育政策的放开、生育率的微弱回升的确对遏制人口老龄化速度、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帮助不大,但正因中国已错失生育政策调整的战略机遇期(以我之见,这个时期应该是在1990年代初到20世纪初),所以更要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时间,尽快调整和放开,以期尽量释放生育率反弹和回升的正能量。也就是说,即便政策完全放开,中国也难以摆脱持续的超低生育率格局,因为生育的观念和模式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了巨变。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