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是党和人民的死敌(2)

腐败是党和人民的死敌(2)

腐败造成执政安全直面内生性威胁。政治生态出现局部沙化乃至荒漠化,使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受到巨大冲击。一是党群干群关系的“失血效应”。特别是那些掌握“高含金量”办事实权的“蚁贪”,把自己放在群众利益对立面,造成基层党组织因“政治贫血”而涣散无力。官民矛盾“燃点”低,动辄引发恶性群体性事件。二是阻碍改革深化的“延时效应”。贪腐者成了深化改革的“拦路虎”,设置“利益藩篱”,致使改革成果共享落空。三是抹黑执政绩效的“缩水效应”。害群之马的劣迹恶行对党的政策和执行实效形成“负向对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巡视组已向47家被巡视单位提交的反馈报告中,均涉及干部选任问题。而吏治腐败正是党员干部被妖魔化为“能干能贪”群体的关键成因。

腐败导致社会生态发生“退行性病变”。“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清风正气上不来,歪风邪气压不下去,如同“社会雾霾”令人窒息。一是“奢靡浪费之风”泛滥。奢靡浪费不仅腐蚀权力,也侵蚀整个社会。二是“礼贿难分之风”不绝。即使在高压之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者仍有不少,“礼贿不分”及节日腐败、会所歪风等不时见诸媒体。三是“腐败泛化之风”蔓延。在腐败泛化心理下,一些人陷入伦理道德“逐低竞赛”,价值观面临“空心化危机”,影响的可能不只是一代人。

三、决不能在反腐败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打不赢反腐败这场硬仗,就可能引发颠覆性错误。这警示我们,必须以“零容忍”态度与腐败死战到底,加快构建作风新状态、政治新生态和反腐新常态。

严明管党治党的政治规矩。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决不能让党组织沦为“私人会所、政治超市”。要增强规矩意识,深化纪律建设,完善“小微制度”,从具体事情抓起,拉起全天通电的高压线,抓早抓小抓牢,严防“打纪律白条、搞规矩变通”,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行知所据、言知所循,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确保正风肃纪的政治定力。事实证明,坚持问题导向,既加快清除存量腐败、显性腐败,又着力震慑新发问题、治理隐性腐败,两手抓、两手硬,凡腐必反、除恶务尽,正是我们党有能力、有自信的表现,也是打消各种疑虑、回应社会关切的最佳选项。

彰显有腐必惩的政治信用。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必须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彻底的行动扫除各领域顽瘴痼疾,坚决把蜕化变质者清除出党,决不让党组织为害群之马“买单”。同时,通过追究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件相关党组织责任,以实际行动立信于党、取信于民、置信于世。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