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简字之争中的文化共识(2)

繁简字之争中的文化共识(2)

反对派——文字专家称恢复繁体字没必要

著名文字专家、陕西师范大学语委主任、教授党怀兴表示,简化字相当一部分都来自古代,并非另起炉灶,少部分是新造。目前简化字已深入人心,恢复繁体字,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不可估量,恢复繁体字不可能也没必要。最佳方案应该是“识繁写简”。

支持派——选些繁体字进课本未尝不可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与其他几大语系的表音文字比,兼具音律与形体之美。也正因此,汉字的繁简之争一直存在,即使在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上,也不算新鲜话题。不过,冯小刚委员的话仍有新意,他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中间路径——“挑一些字回到课本中”。

有网友斥冯小刚“恢复繁体字”之语是开文化倒车,但若仔细聆听,他并未用“恢复”这个概念,而只是说“挑一些字回到课本中”,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汉字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但这种作用是潜在的、无形的,对绝大多数使用者而言,它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作用是沟通和记录。所以,汉字的简化几乎是不可逆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一简化过程应是自发的,而非强制的。代表传统的繁体与代表现代的简体,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包容,是继承。

简体字推广几十年了,但在历史长河中这只是很小的片段。现实中,繁体字从没远离过我们。书法中、广告里、招牌上,随处可见。与简体字相比,繁体字的确承载了更多的美学意义和传统文化趣味,作为炎黄子孙,能够认识繁体字,从中感悟和领会传统,对话祖先,绝不是什么坏事。繁体字虽然失去了实用、使用价值,但它的历史价值并未完全消亡。有首小诗写得很好,“每一个汉字都是我们的故乡”,看多一点,也就多解一分乡愁。

让繁体字回到课本,进课堂,并不意味着让繁体字取代简体字,而只是作为补充和拓展,在讲解文字时适当地追本溯源,让孩子能触摸到传统。回归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刻意使用繁体字,做到“写简识繁”就够了。在具体的“进课本”形式上,可以有机结合书法、古文、古诗赏析等素质教育来进行,而这本就是语文课的应有之义。

在某种意义上,汉字繁简之争与“孩子背古诗有何意义”类似。对于后者,网上有个经典的回答——当他长大后面对大千世界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哇”,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他坠入爱河时,心中浮现的是“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而不是“爱情像糖,甜到忧伤”。在现代生活中,简体字是必需品,繁体字不是,但当我们文化上达到“温饱”了,多一个选择,去追求一点点“奢侈品”,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更何况,汉字进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更简化,甚至也不是书写更简单,而是为了更自由地表达。在输入法代替手写后,繁体字的繁琐已很少对成年人构成书写障碍,既如此,何妨宽容面对,多保留些传统的种子。至于未来是繁还是简,就让需要表达的人自己选择吧。

中立派——也别忽视简化字的社会价值

繁简之争又起。在4日的政协文艺组讨论会上,冯小刚、张国立等委员打算联合提交一份关于在校园课堂里教学部分繁体字的提案。

也有不少反对声音。有人说,学会了简化字再去熟悉繁体字并不困难,简化字不会成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障碍;还有人说,如今孔子学院在全球推广汉语,恢复繁体字不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其实,繁体字也好,简化字也罢,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澳门、台湾使用繁体字,没有妨碍其迈入现代社会;新加坡、马来西亚参照中国大陆推行简体汉字,现代化也一样如火如荼。这说明简繁之争并没有必要抬高到中华传统文化存废的高度上,简繁之争只是简繁之争。

汉字的发展历程有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篆书,再“进化”为隶书、楷书,可以说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一种趋势。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简体字了,那时叫“俗体”。何谓俗体呢?大抵就是民间群众用的字,俗嘛!汉字这事物在古代属于高雅用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习汉字是有门槛的,古代的文盲比例也是颇高的,这是历史,不能不承认。简化字的出现便利了普通群众学习文化,这是简化字的社会功绩。

不独中国如此,韩国也如此。韩国过去也使用汉字,早在殷商时期,汉字就传入了古朝鲜,其后经唐朝的传播,汉字已经成为韩国的主要文字。却也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门槛,汉字基本上为韩国知识分子所用,普通老百姓则很难使用,会不会汉字一度在韩国成为是不是知识分子的界限。到了中国明朝时期,韩国则进入了李氏朝鲜时代,那时他们出现了一个酷爱文化的世宗李裪,世宗不仅熟稔汉文,而且为了让平民百姓也学习文化,他依据该国民众的发音特点,编纂了《训民正音》,发明了朝鲜谚文书写系统,开始形成朝鲜民族独特的书写文字。到了朴正熙执政时期,虽然他本人汉字功底颇佳,但倾向于废止汉字,也造成了后来汉字在韩国的没落。虽然如此,韩文相对于汉字,显然是简化又简化的文字,却也让韩国民众借此提高了文化水准。当然,现在韩国又有人主张恢复汉字教育,认为汉字也是其国家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后话。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