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

学习经济学是现代领导干部的必备功课之一,在工作中学以致用,对于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很有帮助。学好经济学,首先要解决如何学的问题,这对于担负重任的领导干部来说至关重要。

细分起来,经济学门类众多,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分。宏观经济学的子学科包括财政学、货币金融学、政治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也细分为各行业和部门经济学如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军事经济学等,以及产业组织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博弈论等。经济学门类虽然众多,所处理的问题和应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尽相同,但基本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并无二致。

无论是处于宏观管理部门还是具体专业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学习经济学首要的是要领会经济学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融会贯通于不同方向和领域的经济学学习研究之中,并以此去理解和处理改革发展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

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中,提出了一个能够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门研究目的与具有可供选择的用途的稀少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科学。”也就是说,经济学的产生是为了处理人类无尽的欲望与满足欲望的物品稀少性之间的矛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其《价值与资本》中也指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选择行为的科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也写道,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的科学。

既然经济学是门研究选择的科学,必须要明确的是作出选择的主体是谁。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之间曾经产生过严重的分歧。一派认为选择的主体是政府,另一派认为是个人,还有一派是介于二者之间,即某些时候选择的主体是政府,某些时候是个人(实质上这一派在不同的时候可以分别归入以上两类)。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这一关于选择主体的争论曾经以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之争的论题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争论的一方,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米塞斯认为,一旦废除了私有制和市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它缺乏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货币价格”这一最基本的计算尺度。反对者认为,社会主义中央计划机关可以通过“试错法”找到正确的均衡价格,从而实现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还有反对者认为,计划经济正是通过理性的社会计划创造出一种秩序,来取代市场的无政府状态,从而显示出其优越性的。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