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网络化 阅读碎片化
就读于复旦大学的大二学生肖程佳上午下课后匆匆来到学校的快递“集散地”取她网购的五本书。“正赶上电商做满100减30的活动,特别划算,我昨天下单今天就到了。”她一边付款一边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阅读爱好者,买书和看书占据了她课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读大学后,肖程佳的购书渠道逐渐从实体店转向互联网。在她看来,这种省钱省时省力的购书方式再适合大学生不过了。
尽管第11次全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但问卷结果显示,对身处象牙塔、以书为伴的大学生而言,阅读仍是许多人首选的文化消费方式。有接近38%的人将读书放在文化消费的首位,超过1/3的人将电影作为文化消费产品的首选;其次是电视剧和音乐消费,而将展览、文艺演出和动漫作为首选的人合计不足3%。
调研对象中,超过60%的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已深深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在获取图书资源的途径上,电子商务网站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优先选择,37.5%的被调查者更愿意通过电商平台购书,近1/4的大学生首选在网络上下载电子书,而将实体书店作为获取图书资源首选渠道的比例不足14%。当然,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免费图书资源,为其阅读提供了许多便利,超过20%的大学生将“从图书馆借阅图书”作为图书获取的首要途径。
“大学生群体比较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能适应较快的生活节奏,因此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深受其影响。”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看来,随着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成为大学生普及的信息接收终端,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方便、快捷的特点正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文化消费路径。
尽管阅读是许多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首选,但他们的阅读时间并不乐观。在136名调研对象中,仅有8名同学表示每周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超过20个小时;50.7%的大学生每周阅读不足5个小时,这意味着他们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不足1小时。在时间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大学生阅读也相对碎片化。除了在图书馆、教室等较为安静的环境中集中阅读外,近60%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发生在睡前的零碎时间以及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
阅读时间较短、阅读碎片化,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读书状态并不满意。“平时比较忙”“读书时间少”成为大学生阅读最普遍的问题,近4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读书效率较低”“看过以后的收获不大”,而读物质量不佳,符合兴趣的读物偏少也成为部分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在快速阅读时代,大学生的阅读时间被压榨得越来越少,阅读深度越来越浅。因此,推广全民阅读运动,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大学生注重对各种文化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表示。
价格也是影响阅读的重要因素。问卷调查显示,每年用于购买书籍的花费在200~500元之间的大学生占调研对象的三成左右,近1/4的大学生每年的图书花费大于500元,其余约46%的大学生每年用于图书的花费在200元以下。过半学生认为当前的图书价格较贵,勉强负担得起。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主任金元浦认为,增强高校图书馆配置、进一步加强公共性阅读是让大学生回归书桌的迫切需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