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产品在线消费成主流
相比读书,大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更少。在调查中,超过40%的大学生每周看电视的时间不足3个小时,其中将观看电视连续剧、综艺和娱乐节目排在首位的人数过半,而首选观看新闻类节目和财经类节目的比例合计不足30%。
大学生们去影院看电影吗?在调研中,近60%的学生首选在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或通过网站下载观看电影,而并非一定去电影院购票观影。调查中记者发现,这一情况主要与大学生的收入和支出水平有关。博士生、硕士生虽然每月有一定的生活补助和工资收入,但与社会平均工资相比仍处在较低的水平;而本科生花费基本靠家里支持,因此在支出方面会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出现这种在线消费的倾向与当前电影票价偏高也不无关系。以北京为例,在没有折扣的情况下,一场2D电影的花费在80元左右,3D电影120元左右,即便是通过手机购票客户端等渠道购买优惠票也要35元~60元。在接受调研的136名同学中,没有人认为现在的电影票价是偏低的,65%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电影票价较贵,且票价的高低会对他们是否选择去影院观影产生影响。
参照艾瑞咨询发布的最新数据,2014年,我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为239.7亿元,同比增长76.4%。向勇认为,这是媒介传播载体进化给文化消费带来的变革。“在线视频网站的更新速度快、资源丰富、可以免费观看,使得数字影视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发展越来越快。”
更为显著的电子消费倾向体现在音乐类产品上。问卷显示,高达90%的大学生首选通过在线音乐网站或手机客户端欣赏音乐,而首选购买CD、DVD等产品进行音乐消费的只占5.8%。约36.7%的大学生表示愿为自己喜欢的歌手付费购买音乐产品,27.3%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付费购买音乐产品。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已经习惯了免费的音乐获取渠道。
互联网改变了一些内容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使得内容消费更加便捷,也给文化产品的商业模式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传统的仅靠售卖实体文化产品的模式亟须调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指出,在关注在线文化消费趋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基于网络的文化消费是人机封闭式交流的消费,它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可能会带来网络时代文化的一种异化。同时,网络文化相对多元,传播上也需要规范。”魏鹏举指出。
表演展览消费趋于“小众”
看话剧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研一学生戴梦瑜非常向往的文化消费方式,经常早起排队去抢低价票,“其实身边喜欢看话剧的同学不在少数。但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票价还是有点高,所谓的小众文化不应是高价文化”。
在调查中,超过30%的大学生表示基本不去剧院、剧场观看话剧、演出、晚会等表演,超过2/3的大学生一年观看演出的场次低于3次。每年去剧院、剧场观看演出方面花费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比例达到86%,这与当前演出市场的票价偏高不无关系。在北京,话剧演出票价低则近百元,高则五六百元,演唱会票价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调查中,27%的大学生将自己不常去观看演出的首要原因归结为演出票价过高。
在魏鹏举看来,话剧等表演性文化消费之所以“小众”,是因为面临着与相对“平价”的网络文化消费的替代性竞争。剧场要想吸引年轻人,必须转变思维方式,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趋势,朝着“互联网+文化”的方向发展。内容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营销,借助网络进行直播,或通过互联网众筹的方式做一场话剧,解决融资难和消费市场遇冷的问题。
较为“冷门”的消费取向同样出现在博物馆、美术馆。近三成的大学生表示平时基本不去博物馆、美术馆观看展览,而每年去看展览超过3次的大学生不足三成。虽然近几年我国扩大了博物馆等展馆的免费开放范围,但仍有超过15%的大学生表示当前的展览并不能满足自己的参观需求,他们最主要的拒绝理由是“展览比较无趣,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感”。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主任祁述裕认为,博物馆和艺术馆的讲解和互动环节做得并不到位,没有搭建好与参观者的交流平台,参观者不了解特定的艺术背景,很难被吸引并有所收获;另一方面,也凸现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知识积淀还不够深,大学教育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目前,不少高校都采取开设通选课、表演进校园的方式,让大学生获得高雅的文化体验并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采取公益和商演相结合的方式,将芭蕾舞、昆曲等艺术表演引进校园,获得一致好评,甚至吸引不少外校学生前来观看。向勇建议,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满足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在艺术价值高、题材经典、传达正能量的文化作品上,对大学生群体予以一定的消费补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