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现代公共空间的空前扩大、公共流动的空前增强、公共互动的空前强化,公共理性和公共责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视公共信用、蔑视公共利益、掠夺公共资源、损害公共物品、挤占公共空间、散布虚假信息,甚至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以上均为公共空间生活中的非理性行为。现代公共空间里的非理性行为的存在,表明“公共理性”的缺失以及“公共精神”的贫乏。
什么是公共空间?
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现代发展,让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概念应运而生。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类社会迄今已经经历了若干次重大的历史转换。其中,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重大历史转换,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人们习惯将这一变迁的过程称为“现代化”。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基本样态已经清晰可视,并开始深度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市场化。一般来说,经济分为两大领域:生产和消费。一切以生产开始,一切以消费结束。在这两大领域之间,还有一个交换领域,如同河流一样细长而活跃地将生产和消费连接起来,这就是马克思所称的流通领域,现在习惯称为“市场”。市场经济成为了整个经济活动的动力装置。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条件,就是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而市场化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不断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要素优化配置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的目标是让市场在社会资源和社会要素的优化配置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城市化。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称,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在统计学意义上,中国已经成为“城市化”的国家。
工业化。所谓工业化,是指以大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活动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可谓高歌猛进。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莫斯曾经做过这样的估算:如果说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在他自己的生命周期里翻了1倍的话,那么在中国当今这场工业化大潮中,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他自己的生命周期内可翻7倍。
网络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使信息技术革命呈现出更加波澜壮阔的场景,社会生活实现了大规模的网络化变迁。人们在网络化潮流中涌入越来越广阔的网络公共空间。
全球化。全球化具有融合世界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的含义。尽管有人认为全球化可能会发生逆转,但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一是跨国公司以其特有的穿透力渗透到世界各地,标准化产生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二是国际贸易规则体系趋于形成,这给采取开放贸易政策的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三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全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伴随着新的社会样态的形成,现代社会逐渐衍生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比如工业化意味着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城市化意味着人口的高频率流动,市场化意味着商品的大范围交易,信息化意味着讯息的全球即时传播,全球化意味着资源的无国界配置。这些新的特点所携带的一个巨大效应,就是人们的存在空间明显地分化出一种新的趋向,即人们的公共活动空间空前扩大,人们的公共流动空前增强,人们的公共互动空前强化,于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概念应运而生。
什么是公共理性?
即遵守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公共规则,坚守“宽容理解、参与奉献、相互为善”的公共精神。
“公共空间”意为社会公众可以共同利用的活动空间。比如为满足人们交换需求而建设的公共空间(商业设施),为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而建设的公共空间(广场、公园、学校、图书馆、医院),为满足人们出行需求而建设的公共空间(航空运输、高速铁路、城市地铁)以及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公共空间 (虚拟空间)等。可以说,伴随着现代社会样态的形成,在私人和特定组织之外又生成了各种各样的公共空间,并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每时每刻都会有人在各种各样的公共空间里往来穿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