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明当以公共理性为内核(2)

公共文明当以公共理性为内核(2)

在传统社会,人们往往是在具有身份同质性的血缘、地缘或职场空间环境里活动。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日益从相对固定走向相对流动,从熟人社会走到陌生人社会,从私人关系转变为公众关系,而且是在快速变化的公共人群中相识,在立体交错的公共空间中相遇,在虚拟网络的公共空间中相逢。与传统公共空间相比,现代公共空间具有高度的流动性、高度的不确定性、巨大的分延扩散性、交往的无边界性以及匿名性和隐蔽性,在这里往来穿梭的每个个体就如同分子化的个人,彼此之间的聚合和互动完全属于一种耦合性因素。

一般来说,在公共空间里的活动越多,越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宽容的胸怀,这些都是现代人应具有的心理特征。但是,在没有任何联系纽带和边界限制的耦合性的聚合过程中,人们的归属意识容易淡漠、人际关系比较疏远、责任观念容易淡薄、忠诚意识相对弱化、彼此间容忍度降低、心理定力大为减弱,这就会给公共空间带来更多变异的可能。在巨大且流动的公共空间里,人们相互关系的复杂程度和流动变化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用哈贝马斯的话讲,公共空间的交往是一个范围极其广泛的感应网络。就是说,公共空间里的人群如同化学形迹,如同云彩,如同海浪,如同旋涡,随时随处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聚合性或流动性变化。在公共空间里,人们既可以享受发展的便捷与舒适,也可能忍受变化的无序与焦躁。

尤其在中国新旧相嬗的过程中,各种浮躁和盲目像幽灵一样笼罩在中国的上空,火山爆发式的错位和扭曲现象同样发生在我们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比如无视公共信用、蔑视公共利益、掠夺公共资源、损害公共物品、挤占公共空间、散布虚假信息,甚至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现象就时有发生。这些发生在公共空间里的非理性行为,常常令人无比惊骇。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就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会引起人们对公共生活的焦虑,同时也会销蚀现代社会发展的繁荣。

现代公共空间里的非理性行为的存在,表明我们公共生活中“公共理性”的缺失以及“公共精神”的贫乏,致使一些人心智迷失,行为失范。因此,要维护公共空间的顺畅运转或如美国学者罗尔斯所说的“良序”状态,就需要每一位分子化的个人或特定组织具有适应现代公共空间发展的 “公共理性”,即遵守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公共规则,坚守“宽容理解、参与奉献、相互为善”的公共精神。

现代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说,开放促进了流动,流动带来了风险;流动的速度越快,风险的可能越高。而现代公共空间的特点,又带来了风险的突发性和共时性。可以说,现代公共空间就是我们的 “生命共同体”。有人这样指出:“在公共社会中,真正的互动时代已经到来! ”就是说,现代社会已经构成了一个重叠、交叉的网络社会,人人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结。在这个高度交错的共同空间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以神奇的速度发生裂变,任何稍微的疏忽、失误或过错,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因此,伴随着现代公共空间的空前扩大、公共流动的空前增强、公共互动的空前强化,公共理性和公共责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现代的公共生活中,我们必须围绕现代社会的特点重新定位我们的生活,牢固树立“公共理性”的思想和“相互为善”的精神,对公共规则尊之重之,对公共人群敬之礼之。

公共理性是社会发展的现代品质,也是人类公共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以公共理性为基础,方能生成一个正向循环的社会发展趋向。

什么是公共文明?

现代公共空间的质感,现代公共环境的美感,现代公共服务的人性,现代公众关系的和谐以及公民行为的理性等。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