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迎来历史性机遇

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迎来历史性机遇

“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关键词。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述了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来自各国政府、工商界、学界、媒体界的2000多位代表脑力激荡,共同探讨亚洲融合新未来。为将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讨论引向深入,记者采访了部分学者。

命运共同体是大国外交新旗帜

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首度阐释了命运共同体的四大内涵。习近平指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新型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长期研究世界秩序问题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中英认为,命运共同体超越了相对简单的贸易投资等驱动的利益共同体,还包括在政治、安全、社会、价值等更深层次上的密切国际合作。

诚如庞中英所言,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关键词。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后,中国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阐释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我国史无前例就周边外交工作召开会议,提出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庞中英认为,中国倡导命运共同体恰逢其时,体现了对全球和亚洲形势的深刻洞见。“世界和地区秩序是近年来国际学界的热门议题,包括基辛格等著名学者都在深入讨论世界秩序演变中存在的巨大挑战和问题。”庞中英表示,当前国际和地区秩序确实正在加速调整,这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复杂的世界秩序转变,出现了激烈的秩序之争。各方纷纷提出了未来世界秩序的不同方案。中国的命运共同体范式与政策不仅有助于塑造新型的国际关系,而且有助于强化世界迫切需要的全球治理。

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条件日益成熟

倡导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作出的战略选择,更符合亚洲国家的共同愿望,顺应了世界和地区的发展潮流。

毋庸讳言,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诸多历史和现实的障碍。亚洲各国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的巨大差异延缓了地区一体化的进程;而地区局势的不确定因素、域外大国的影响、冷战积怨也增加了地区一体化的难度。但在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王存刚看来,困难和障碍更说明了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加快推进区域融合,亚洲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有可能成为世界战略全局中稳定的一极。一个分裂的亚洲,无论对本地区来说,还是对处于转型之中的国际秩序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

王存刚对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说,亚洲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但域内国家其实不乏一致性和相通之处,亚洲国家有相似的历史遭遇,有追求发展的共同诉求,有文化交流互鉴的成功案例。“我们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悲观,要相信亚洲人有智慧、也有能力打造高水平的一体化平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