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龄”健身器材屡屡伤人,谁来管?

“超龄”健身器材屡屡伤人,谁来管?

【事件介绍】

全民健身器材有钱建没钱修

健身器材又伤人了。近日,广西南宁一位老人在小区健身时,不慎从损坏的健身器材上摔下,导致右脚踝骨折。近年来,健身器材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全民健身虽已成为“国家战略”,但大批健身器材“有人安装,无人管理”的问题依然突出。若不重视健身设施的后期管理,恐怕器材伤人事件还会继续上演。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体育产业迎来曙光,群众健身不再“难为无米之炊”、不再“望馆兴叹”。可是问题来了,大批的基础设施建好后,谁来管理维护?在城市一些社区,健身器材“超期服役”,锈迹斑斑、“缺胳膊少腿”。在一些农村的健身场地,篮球场变成了晒谷场、停车场,篮球架变成了晾衣架。

投入时大手笔,年久失修后无人理。体育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群众的健身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然而只重量不重质却让全民健身初衷打了折扣。群众需要的是安全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健身环境。

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不少小区的便民健身器材属于公益性质的设施,一般为政府采购或体彩等公益机构捐赠,这些部门往往只负责采购或捐赠,很少有后续的维护管理。而物业与居委会因不是直接责任方,很少主动参与到便民健身器材的维护管理之中。

南宁市明秀路一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居民缴纳的物业管理费并不包括健身器材的维护费。无物业小区的健身设施维修就落到了居委会头上,但一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社区没有维修经费,偶尔一两次维修花费几百元尚可以承担,但是久而久之难以维系。

本是造福于民的健身利器,到头来竟成了“烫手山芋”,陷入了政府部门、居委会、小区物业“三不管”的盲区。设施无人维护管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更难以追究责任,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也就在意料之中。

莫让便民健身器材成管理盲区

小区里的各类便民健身器材,使用者多为老人与小孩,他们自身抵御风险伤害的能力低,这就必须得对健身器材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才能减少老人小孩们遭受伤害的可能性。可绝大多数的小区便民健身器材属于公益性质的设施,一般为政府采购或体彩福彩等公益机构捐赠,这些部门往往只负责采购或捐赠,很少会有后续的维护管理。而物业与居委会因不是直接责任方,也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极少主动参与到便民健身器材的维护管理之中。于是原本便民的健身器材成了政府部门、居委会、小区物业“三不管”的管理盲区,进而演变成了一颗颗“不定时炸弹”,威胁居民的安全。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