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龄”健身器材屡屡伤人,谁来管?(2)

“超龄”健身器材屡屡伤人,谁来管?(2)

要消除便民健身器材“三不管”的管理盲区,就必须得明确各方权责,形成硬性管理制度规范。有了制度规范,就能督促各方落实自己的维护管理责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也便于追究相关责任方的责任和受害者明晰索赔责任主体。也就不至于出现本案中,各方踢皮球、推卸责任的尴尬现象。

政府与体彩福彩等公益机构,作为健身器材的采购、捐赠者,不能只提供设施却不提供后续的维护管理。但考虑到政府部门与此类公益机构服务的范围广、提供的设施数量多,要他们做好每一处的维护管理显然不太现实。建议设施提供方在安装健身器材之后,每年拨出一笔维修管理基金,交由健身器材所属的社区居委会,由居委会利用基金,聘请专业机构予以维护管理。

社区居委会也应担当起桥梁的作用,联系好设施提供方与小区物业。对接设施提供方,严格规范利用好下拨的基金,维护管理好便民健身器材。同时加强与小区物业的联动,敦促小区物业在日常管理中,巡查健身器材的运行状况,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

而小区物业作为健身器材维护管理的最前线,要提高责任意识,从维护业主安全的角度出发,积极主动作为,投身到健身器材的维护管理之中。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居委会反馈,同时要做好警示标识,避免维修期间,居民误使用造成伤害。

只有明确了设施提供方、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的维护管理责任,形成三方联动的共管体系,再加上居民安全意识的逐渐提高,便民的健身器材才不会变成“伤民”的“不定时炸弹”。

健身器材伤人,祸起政绩工程

居民小区健身器材“过劳损”,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少了横杆的单杠、零件松动的跷跷板、没有了转盘的太极揉推器……健身器材成“弃材”在众多小区比比皆是,即使零件完整的器材,也因日晒雨淋出现斑斑锈迹。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健身神器,年久失修后成了害人利器,酿成伤人事故,让全民健身的初衷打了折扣,也再次昭示出政绩工程之弊。

通常情况下,居民体育健身器材的安装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体育行政部门利用体彩公益金投资在公共场所建设安装;另一种是旧城改造时由城管部门出资建设安装;第三种是由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建设安装。活动的健身器材使用期限为4年,固定的器材使用期限是6年,这些器材应由受赠单位作为固定资产来进行管理、维护、修缮。但是,受赠的物业公司、社区却由于经费紧张等因素,而疏于对健身器材的及时管理和维修,致使其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导致伤人,并为责任归属问题纠缠不清,引起群众不满,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

居民使用健身器材进行身体锻炼,图的是健身强体,益气提神。因此,如何为居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科学、可持续的健身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尤其是确保安全是首要前提。诚然,健身器材“毛病”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不及时所致,有的是因常年累月风吹雨淋造成“老化”,有的是因居民公共道德水准低下而故意破坏,也有的是由于居民不注意使用规范导致“过劳损”严重,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的责任不落实、不到位。

健身器材为什么有人安装,却无人管理呢?其中的答案并不复杂,只缘于便民工程被当成了政绩工程。安装时声势浩大,生怕居民群众不知道。维保时装聋作哑,无影无踪。就像一些地方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一样,轰轰烈烈地把树栽下去了,领导参加植树的新闻发表了,就了事了,至于由谁来浇水、剪枝、施肥、保活,便无人问津,统统没了下文。一些城市的许多便民设施建设,都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命运。“管种不管收”,正是政绩工程指导下的政府管理的盲区和误区,其后患无穷。

让便民工程真正造福于民,要基于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拥有一心为民的炽热情怀。相关管理部门要对居民小区安装的健身器材摸清底数,建立档案,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检查维修更换。健身器材在招标过程中,要留出后续保养费用,谁中标,谁保养维护,避免“有钱建、没钱管”的问题,真正把这一有利于居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实事做好做实。如厦门市就将80%作为健身器材采购的费用,20%作为后续维护保养的费用。规定中标单位在器材使用年限内,要保证器材安全使用,造成损坏及时修复,使用期满后强制报废再进行招标更新。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