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树斌案:有效阅卷只是第一步
延宕十余年的聂树斌案再审有了新进展。17份尘封的案卷借助律师的阅卷终于透出了些许光亮。律师阅卷,本是基本诉讼权利。但在聂案中,却来之不易。
参与阅卷的聂树斌母亲张焕枝和聂树斌案的申诉代理律师在完成阅卷后感叹称,“阅卷范围之广超出预期”。或许之前的“预期”仍是不太乐观。这种从骨子里传递出的不信任感,在公共舆论中蔓延,也笼罩了被最高法院指定管辖的山东高院。面对争议性案件,山东高院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充分尊重正当程序的基础上,让当事人和围观群众看见司法运送正义的全过程。
实现正义,是法院的责任,而不是法院给当事人的恩赐。保障律师的阅卷权,同样是法院的责任,而非额外开恩。对于聂母和两位申诉代理律师来说,完成阅卷只是走完了查清聂案的第一步。
律师们无需为“超出预期”的阅卷而感恩戴德,但却有必要在庭审之前谨言微行。“除136页侦查卷外,个别卷有瑕疵或缺陷,现在还不便做具体说明”。这是律师在字斟句酌后的回应。事实证明,给律师阅卷、包括给律师以充分的时间开展有效的阅卷,天塌不下来。
也有法院人士抱怨律师在阅卷后常常行为不当,比如将阅卷过程中所知悉的案情对外公布,以争取舆论同情,进而影响法官的裁判。这一论调听似有理,实则无力。
聂案的两位代理律师在阅卷后披露,聂树斌案136页侦查卷里,“仅有聂树斌的口供、现场证人提供的证词等,并没有精斑、DNA检验等客观证据。”这样的披露会对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造成威胁吗?答案是否定的。律师只不过陈述了一个事实,而不是在向公众推销一个司法判断或量刑建议。
而即使是根据聂树斌案发时的法律,光有口供,没有其他证据补强的,也不能定案。控方若是对律师所披露的案件信息不服,大可给出回应进行辩驳。这种舆论交锋,并不鲜见,也未必就是对审判的干扰。在一些事实不清的个案中,舆论热议恰恰成为促进真相浮现的关键因素。
当然,并不是所有关乎案情的信息都可以在庭审前公布。山东高院在给予律师阅卷时也特别提醒了,此案涉及个人隐私。依照法律规定,对这类案件,应不公开审理。法律规定连庭审都不公开,若还未进行的不公开庭审搬到公共舆论平台上,实是不妥,也有违法律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让阳光照进聂树斌案申诉的进程,对于这宗有重大冤案嫌疑的影响性诉讼来说,格外重要。维系正当舆论监督与保障被害人隐私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它只是对法院和律师等诉讼各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在全民围观之下,聂树斌案的律师有效阅卷还只是个良好的启幕。山东高院有义务也有责任,用司法正义来终结这一争议多年的陈年旧案。
【启示与思考】
律师阅卷“挑刺”、推动案件往前走的效果,十分明显,这也说明最高法异地复查、引进律师阅卷的决策是正确的,跳出了10年来都没有跳出的河北法院系统,充分发挥了“鲇鱼效应”。
中国法治大环境在悄然变化。前不久刚闭幕的“两会”上,最高法、最高检的报告中都谈到了去年昭雪的一系列冤假错案,包括与聂案堪称姊妹案的“呼格案”;甚至最高法院长周强罕见地使用了“自责”一词。同时,“两高”报告中也不约而同地大篇幅谈到律师的作用:“切实保障律师依法履职。制定办理死刑复核案件听取律师意见的办法,保障律师查询立案信息、查阅相关材料等权利,律师可直接向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当面陈述辩护意见”;“构建良性互动检律关系”。
从之前律师屡次向河北高法申请阅卷被驳回,到如今最高法指令山东高法让律师敞开阅卷,可以说,司法机关对于平反冤案的态度正在“脱敏”,也在积极利用律师的鲇鱼效应,打破司法僵局。
让阳光照进聂树斌案申诉的进程,对于这宗有重大冤案嫌疑的影响性诉讼来说,格外重要。维系正当舆论监督与保障被害人隐私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它只是对法院和律师等诉讼各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在全民围观之下,聂树斌案的律师有效阅卷还只是个良好的启幕。山东高院有义务也有责任,用司法正义来终结这一争议多年的陈年旧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