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西村又进一步加大了对青年人的教育和引导。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提出,“关心村里下一代的成长,是村党委、村委和家长最大的责任!只加‘财’,不加‘才’,那样就真的会‘富不过三代’。培养年轻人,花多少钱都舍得、都应该。如果村里不去正面引导,他们就会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所引导。”每年村里的大学生毕业回来后,安排给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一线车间接受锻炼,让他们从辛苦中感受责任。2014年,华西村组织了58名年轻人,到贵州的一个扶贫村,与当地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他们从艰苦中体会幸福。对于年轻人,华西村不仅引导好,而且注重使用好。既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又鼓励他们敢于尝试。正如吴协恩书记常讲的:“年轻人要玩就要玩出名堂,他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只要是合法、合适的,我们长辈就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哪怕他们跌个跟头,或者撞到墙头都不要紧,因为老一辈就是这样过来的。”在群众路线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服务老百姓,华西还实施了“党员联户教育”新机制,由100名骨干党员担任全村970户村民的联系人,每周入户学习、传达各级精神,并听取群众需求,解决实际困难。联户学习时多用“拉家常”的方式,让村民交流感情,相互知冷知热,从而促进邻里融洽、村风和谐。
二、重视舆论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从1980年代末起,华西村就编写了以“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为主旋律的《华西村歌》,编写了华西村人人都能背诵的“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在全村开展了“三史”(村史、家史和个人成长史)教育,以此来规范华西人的思想行为。像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30余年坚持宣讲“社会主义富华西”,其主旨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他提出“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教育,其内涵就是国家层面要爱党、爱国,社会层面要爱亲、爱友,个人层面要爱华西、爱自己。新世纪初,华西村在村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华西特色艺术团,充分利用身边的人和事,自编、自导、自演多种多样、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节目,不仅丰富了华西人的精神生活,更是通过华西的形象,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内涵,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赞为“中国农村第一团”。近年来,艺术团演出了音乐舞蹈剧《老书记》、大型史诗剧《华西人》、歌舞快板《要看稀奇到华西》、戏曲联唱《创新理念赞》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淀到村民群众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纪之后,华西村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针对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宣传态势,全面打造全媒体时代的宣传平台,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通过《华西月刊》、电影《吴仁宝》、微信公众号、网络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全面实施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宣传战略。此外,华西村还在村里的主要场所、机构、社区和路口,竖起了大幅宣传牌、海报,进一步教育和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述做法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取得了良好的舆论宣传实效,着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步伐。正如吴协恩常讲的,华西发展到现阶段,不是“慢一拍、跟着走”,而要“早一拍、领着走”。不管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继续落实“两头保持一致”,华西始终走在前、做在前。对于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华西人认为,每一个“全面”,都是一系列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每一个“全面”,都是一连串凝聚人心、体现担当的战略统筹;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的制度安排。吴协恩书记还进一步提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要进一步强化“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责任意识,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要进一步强化“解放思想要有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方向”的辩证意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企,依法治村”的法制意识,继续规范制度约束;要进一步强化“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的民本意识,继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华西干群一块拼,华西人民同心干,全力打造“两个一百年”百年企业、百年村庄。可以说,从中央的精神指导,到百姓的自我实践,都为华西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了一条思想创新、改革进取的新路子。
三、凸显文化熏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村民精神生活。华西村的文化活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潜移默化。其中既有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还有国外文化,不管是哪一种文化,华西村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最先进、最优秀、最营养的元素融入到华西文化之中。在华西长廊的房梁上,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绘画;在华西隧道口,有《西游记》壁画;在华西公园里,有孔庙、孟庙、生肖亭、天安门、山海关、万米长城、二十四孝等独具民族传统的景点,也有美国白宫、德国天文台、法国凯旋门等海外景观。与此同时,他们还坚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各种专题活动、特色教育,不断增强村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几十年来,华西的村民对自身一直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不与社会上素质最差的人比,而与社会上素质最好的人比。他们认为,与最差的比只会越比越退步,与最好的比就会越比越提升。个人与谁比,就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真实体现。华西人既和身边人比,也和外面人比,既比做事,也比做人,既立足当前直接比,也着眼长远间接比。通过对比,分析自己的大局意识多不多、感受服务意识强不强、体会责任意识深不深。比的过程中,有差距就找,有缺点就改,找到差距就是突破,改掉缺点就是进步!
2014年,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在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后,村里决定筹建一个面积2.6万平方米,集运动、娱乐、便民于一体的健身中心,让村民职工在茶余饭后有一个强身健体的“好去处”。华西发展到现阶段,最需要做的,就是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有一个更高的生活质量。什么叫“脑袋”比“口袋”更富有?就是要在提升村民素质的同时,建设好、传承好华西的优秀文化。文化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丰富华西人的精神世界,也体现在凝聚华西村的百姓人心。诚如吴协恩书记指出的,一个单位要有凝聚力,一靠以身作则,二靠教育引导。因为一个单位最难统一的是思想,但只要思想统一了,任何困难都能克服。换句话说,对于一个单位的日常工作,无论哪个方面,如果出了问题,就一定要抓。如果为了面子不去抓,最后连隔里都会没有。只要动手抓了,就不要担心面子,抓好了自然就有面子。正是在这种“一抓到底”的作风影响下,华西的干部都能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了工作、为了团结、为了大局,不计较个人的一时得失。华西在文化建设上的这种传承和弘扬,都体现了吴协恩书记提出的“变与不变”的观点:“华西村在今后的发展中,按照中央精神,有些必须变,有些不一定要变,要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能变的是道路和信仰;要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能变的是根基和底线;要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能变的是责任和使命!”
四、强化实践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村民个人生活。价值观念与社会活动是相互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同时又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完成的。华西在发展经济、致富人民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人,只唯实,听中央的“不走样”,听领导的“不走神”,听老百姓的“不走偏”。纵观华西村发展实践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新世纪“育人”。也就是华西人经常讲的,要加强对人的教育和引导,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可以说,华西村的发展史,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好信誉靠自己建”,华西村的“诚信史”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为建立良好的信誉,华西定计划,制规划时,吃透国情、村情、民情,做到切实可行。华西村教育村民要坚持“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对客户则实行“三真”:说真话、售真货、定真价;凡举报华西企业不讲信誉,情况属实的实行重奖。曾有位记者问吴仁宝老书记:“你们‘华西村’3个字有人说值100亿、200亿?你认为值多少亿?”老书记的回答是:“今后,可能是1000亿,也可能是一文不值,关键看华西人的‘三守’程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