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协恩书记进一步指出,老书记打造的诚信品牌,就是华西永续发展的重要依靠。因此,他反复强调,要把华西真正打造成一个“百年老店”,最核心的就是诚信的传承、品牌的塑造。这当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学好老书记。吴协恩书记对老书记总结了三条:他是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他是一个能够留下思想的人,他是一个把幸福留给别人的人。他强调,老书记的智慧,是“看得见的哲理”;老书记的理念,是“摸得着的实际”;老书记的人格,是“触得到的灵魂”。学好老书记,就要紧紧依靠老书记的坚定信仰,把它作为精神的支柱、干事的准则、力量的源泉,在考验面前站得住、在群众心中信得过、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就要系统继承老书记的特色思想,把它作为引领实践的旗帜、对照自身的镜子、衡量人生的标尺,昭示发展进程、照亮未来前程、指引生命旅程;就要充分传承老书记的远大志向,把它作为工作的重心、事业的根本、人生的标杆,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想。为了让干群更好地对照老书记,华西村根据具体实际、听取百姓意见,修建了“仁宝阁、老书记原居屋、箴言选碑室、名人大师留言选碑室、老书记先进事迹展”等纪念场所,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追思和怀念老书记,并且每年都要召开纪念座谈会,让干群得以在老书记的精神境界中度量自己的言行和觉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吴协恩书记个人来讲,他带头学好老书记,从2013年开始,他不拿奖金,只拿每月3500元的基本工资,其实上级这些年来批给他的奖金,至今已有1亿多元,他全部留给了集体,这也带动了华西一大批的干部更加懂得奉献。
五、构建制度规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村民理性生活。制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多年来,华西村认真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规民约》、《厂纪厂规》,更好地发扬民主、依法治村。1989年8月,华西村党委刚刚成立,便颁布了“四个过硬”和“六个不准”的规定。1993年,面对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华西人担心富裕起来的村民会染上赌博的恶习。于是,村里就在媒体上刊登了第一份《戒赌通告》:凡发现华西的村干部和厂长、经理参与赌博的,一经查实,将得到1万元奖励。此后,华西又出新招:凡是举报华西中心村党员、干部,或者是厂长、经理有赌博行为的,一经查实,将给予举报人100万元的现金奖励。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起到了强有力的制约作用,华西人的综合素质和文明意识、道德意识得到了较大提升,形成了“以人为本、制度管人”,做到了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华西人认为:“人管人,是最大的不民主。只有制度管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华西村就达到了“三无”:无赌博、无重大刑事犯罪、无封建迷信活动。华西人对老年人尤为关心。华西村制度规定:凡女满50岁、男满55岁(虚岁为准),都有保养金。村里还设立了“敬老奖”,只要是年龄超过80、90、100岁的华西老人,其直系亲属都有不同数量的奖金。
吴协恩书记认为:规矩是干部的“保护神”、原则是工作的“防火墙”、纪律是事业的“保险箱”。如果离开了这三个“保障”,今天不出事,明天也会出事。当然,只要事事按规矩、处处讲原则、人人守纪律,一心扑在工作上,就出不了问题。为此,从深化“党员联户”,到实施“民主测评”;从修改《村规民约》,到规范“村民休假”,华西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对各单位的“一把手”,就“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违反了怎么办”,明确了具体的规定,目的就是要让华西的干部更好地干事创业、为民谋福。特别是以“三句话”推动了“三保障”:一是从“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仰,是干不成大事的,就算能做点事,也只是小事”,保障了“华西的信仰让干部不想贪”;二是从“健全制度固然很重要,但落实制度更为关键”,保障了“华西的制度让干部不能贪”;三是从“不是少数人监督多数人,而是多数人监督少数人”,保障了“华西的监督让干部不敢贪”!吴协恩书记强调,人是一定要有人管的。没人管,就要自己管好自己,权力面前保持警惕、诱惑面前保持定力、金钱面前保持清醒。华西村一直引导村民职工,既要坚持信仰法治、恪守法治,又要融入法治精神、法治观念,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习惯。从市场角度讲,就是不能越法律“雷池”、不能闯市场“红灯”、不能破道德“底线”,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按规律办事。华西村的事实证明,这些制度举措和发展理念,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六、经济支撑,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基础。为实现效率与公平,华西村不搞“大锅饭”,也不搞“独吃饭”。适当拉开档次,又不脱档。共同富裕是目标,但又兼顾效率与公平。正如吴协恩书记所说:“共同富裕,不等于一样富裕,一样富只能导致一样穷。这当中也会有差距。这个差距就体现在人的能力上。因此,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关心弱势群体,又要鼓励能人团队。”华西村最基本的分配观就是:国家、集体、个人实现三者兼顾,“国家一头,依法交足;集体一头,积累留足;农民一头,保证富足。”1990年代,全国掀起了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许多地方都在搞企业转制。华西人提出,华西村要搞“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干部不得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对此,中央领导同志称赞说:“这是正确处理权与钱的关系。”
面对习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吴协恩书记认为:新常态首先要有新理念,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处理现在的事情,而要辩证地用创新的思维应对复杂变化。他认为,大不等于好,只有“强”才是真的好。大与好没有必然的联系,快与慢需要合理地把握。如果转型转得太快,把村民都转失业了,那谁都会转。因此,发展一定要可持续。可持续,就是长久的,也是健康的。正是得益于有了这一思路,华西近年来通过“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技改提升,一手抓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服务业的转型上,以“不是要我转,而是我要转”为理念,以“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为指导,成功拓展了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等一大批新兴产业。2014年,华西村共完成可用资金26.59亿元,上交税金9.82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2%和12.19%。今后3—5年内,争取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的利润贡献率,从现在的“四六开”迈向“三七开”!可以说,这种既有集体主义又有市场导向的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都有效地保障了华西村民的物质利益和财产权利,也夯实了华西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支撑和利益基础。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方可润物无声。华西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经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让华西人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使其成为华西人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增强了华西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生成了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的强大动力。由此,通过浸润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系统、价值系统、组织系统、文化系统、生产生活系统等意义要素的建构,华西村民渐趋形成了以既契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又符合本村实际的文化价值生产系统,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此种系统阐释生存生活意义和理解周围世界。可以说,华西村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甚至“脑袋比口袋更富有”的成功实践,紧密结合华西村实际,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央精神,更适宜在相类区域、相类阶段贯彻实施的农村核心价值观建设之路,经过了发展实践的检验和洗礼,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创新性和农村特色,对于当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借鉴与示范意义,值得研究、重视和推广。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农村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编译局政治学博士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