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进步与城镇兴起和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与城镇兴起和发展

城镇的兴起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城镇能从农村脱离出来成为独立形态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农业剩余物不断增多,使社会有能力支持一些人可以不从 事农业而能生存。农业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丰富的重要动力源泉。从安徽城镇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农业技术进步与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有着紧密关联。

一、生产工具变革促进农业剩余物增多使城市兴起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首先,工具的使用使人类开始了简单的农业生产,以采集利用野生植物到种植业为主、以渔猎为辅。从上世纪50 年代在肥东大城墩、五河濠城镇的考古发掘的新石器遗址考察,安徽当时已有水稻种植。亳州钓鱼台遗址发现大量炭化麦粒,表明安徽至少在此时开始种麦子。其 次,工具制造本身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商周时代,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骨制工具,仅有少量的以青铜为原料的镰、锛等生产工具,以后在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铁制农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从灵璧县城关七里乡出土的文物看,战国时期,安徽江淮之间已相当普遍使用铁犁铧。由于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剩余物 逐步丰富起来,不仅使贵族阶级利用多余农副产品换回奢侈品,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独立于农业之外,并使商品交换成为必要,从而为 城镇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安徽境内的寿春就是当时商业性城市的代表,考古发现战国时寿春城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规模庞大。

二、水利工程建设与城镇走向稳步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产品剩余物的多寡影响极大。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出现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见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早在春秋之时,就有著名宏大的芍陂工程,这是楚令尹孙叔敖组织当地民众修建的。它为当时周围 几万亩土地提供防洪灌溉,对于实现粮食稳产增产、为城镇提供稳定的粮源,乃至寿州的兴起起到巨大作用。与水利工程紧密关联的是圩田的建设。安徽圩田始于曹 魏和东吴的屯田。圩田具有排涝、防旱、旱涝保收的功能,是江淮地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三国时孙权在安徽大江南北的当涂、皖城、宣城、庐江等地进行大规模 屯田,常常筑堤防水,即是圩田的雏型。到宋代,圩田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全省圩田已有数百处,遍及大江南北及皖南的宣城、广德等地。圩田旱涝无虞,单位面积 产量高,一般亩产4石,高的达六七石,是北方地区亩产的2倍至3倍,成为南宋时的大粮仓。水利工程建设还有利于沟通江河的水系与交通。在以水路为主要运输 方式的时代,城镇依水而建,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促进了城镇的兴起与发展。如春秋时吴王在今江苏宜兴、溧阳、高淳及安徽宣城、芜湖之间利用自然湖泊开成 一条运河即胥溪,沟通太湖与长江水系,方便了物资交流,促进了芜湖、宣城等城镇的发展。又如春秋时邗沟的开凿,把长江和黄河水系连接起来。战国时鸿沟及其 分支丹水的开凿沟通了黄河与淮水之间的交通,同时构成了济、汝、淮、颍、泗之间的水道网络,促使皖北区的城镇如下蔡(凤台)、居巢(在今寿县东南)等兴起。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