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发展带动城镇工商业的发展
历史上安徽虽然是稻麦等产地,但与各地交往中,农作物品种在 不断扩大,一些作物及经济作物的新品种不断引进,使农产品供给日益增加和丰富起来,从而可以满足更多城镇人口的多方面需求。北宋时期,新型产业茶叶生产和 贸易使得许多城镇应运而生。当时寿州的开顺场、宣州的符里窖等地,由偏僻的乡村逐步发展成为商贾如云的繁荣城镇。农业内部社会分工的发达与进步,使交换发 展起来。如徽州地处山区,具有丰富的木材、土特产品,但山多田少,粮食不能自给;另一方面北方平原地区,粮食生产发展剩余物增多,能够用多余的粮食与山区 的土特产品进行交换,至唐宋时期,徽商把当地产的竹木、漆、茶等产品运出,运进粮食。到明代以至清代,这种交易进一步发展到盐业、粮食、竹木、茶叶、纺织 品的大规模交易,为此服务的典当、仓储、客栈、茶坊、饭店应运而生,给城镇兴起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无徽不成镇”也由此而来。
商贸业:清代时每逢稻谷收获季节,每年进出芜湖的民船达10万多艘,带来了“芜湖米市”繁荣。屯溪是皖南茶叶、土产集中地,在国际市场刺激下,商业也走向极盛 时期,全镇仅茶行就有百余家,年交易额达数百万元。全省还分布着许多重要的小城镇,至光绪初年统计,全省已有468个集镇,这些都是一方商贾聚集和农产品 贸易交换中心。
加工业:芜湖辟为通商品岸后,茶叶加工的手工制茶空前繁荣。当时屯溪成为重要加工地,镇上较大规模的茶号就有100多 家,仅茶号雇佣的工人达1.5万多人。皖南红茶的制作中心祁门茶号180多家,较大茶号雇工数百人。皖西茶叶运销中心六安、城内居民2.5万多人以制茶为 最多。同时为茶叶加工配套的包装如制锡罐、篾皮、木箱等产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屯溪镇就有9家锡罐业,熔炉工人超过200人,每年制锡罐25万个。镇上设 有箱栈17家,每年制木箱10万只以上。镇上设有篾箱业10多家、工人200多人。镇上还开办茶商公立农校和茶叶讲习所,招收小学毕业生,传播种茶制茶技 术和知识。芜湖的碾米业到20世纪初已达200多家。一般中型碾米坊雇工250人左右,较大作坊即有碾米工人近500人。与米业发展相关的产业如斛行业、 绞包业及扛包工人、码头工人等一大批在城镇就业。据1919年统计,安徽全省从事纺织制造业户达14300户,工人33189人。
服务业:随着商贸、加工业发展,金融业也应运而生。清道光时芜湖银钱业仅有票号10数家,钱业10余家,到光绪年间钱业超过20家,进出汇划款常达千余万。
综上归纳起来,农业技术进步与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关系:一是技术进步使得粮食等农产品增产,脱离农业的城镇人口得以生存,从一定程度上看,城镇人口的多寡 取决于农产品提供的剩余物。二是农业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使加工业兴盛起来,农产品加工需要集中,同时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三是农业技术进步 使农业内部分工发达起来,农业交易增多,农产品的地区之间、品种之间的贸易促进了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由此城镇得以发展。四是农业的技术进步使得农产品供给 多样化,能满足城镇多样化的需求,吸引着有支付能力的人群住进城镇,由此促进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五是农业水利工程使得人口聚集的城镇消除安全之患,解决后 顾之忧,城镇得以兴起和繁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