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创新(2)

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创新(2)

五是“站在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视野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只有全球的视野,才能使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新的综合国力含义极其深刻,从生态文明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生态是综合国力的基础;资源与环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元素;公众健康是综合国力的核心,它关系到劳动力素质、社会和谐、民生幸福等;给后代人留下优良的发展空间是综合国力的持续性表现。当今世界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生态与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特征,如气候变化等,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途径是绿色发展,这已成为国际共识;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经济危机后要有一批新兴产业作为新引擎,绿色产业是世界公认的重要新兴引擎产业。不少国家以前是靠资源与环境的红利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现在红利已经变成瓶颈再变成陷阱,要跳出这个陷阱,也必须依靠绿色发展。这几个因素高度地集聚,使绿色发展成为引领世界新经济发展潮流,国际竞争的新常态。所以,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是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是全新的历史性使命,它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如何实现转化?需要把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受动性有机结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艰难探索,目前从大的方面看,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克服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技术、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等)的认识误区,充分发挥绿色经济的先导性作用;拓展绿色产业链,加强绿色产业积聚,不断扩大绿色经济体量,充分发挥绿色经济的支柱性作用;深化绿色一、二、三产业融合,充分发挥绿色经济的整体性作用;严格制订并实施绿色发展标准,争取绿色发展的国内外话语权和主导权;加快发展生态化技术体系,抢占世界绿色科技制高点,为转化提供支撑;培育壮大绿色(诚信)市场,为转化提供基础。

六是响应《意见》号召,“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这不但有利于世界,更有利于我们自己。

其次,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福建应在这方面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要建设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把绿色化贯穿新型四化,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综合性体制、机制和制度;既克服“涸泽而渔”,又克服“缘木求鱼”,破解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两张皮”的体制;建设“两只手”有机结合的机制,破解资源环境与生态产品的“公地悲剧”;建设“绿色餐桌”体制机制,破解食品不安全顽疾;建设有效的生态补偿制度,促进公平持续发展;建设发展生态生产力、生态化技术体系的体制机制;建设适应消费个性化、多元化新常态要求的网络订制、智能生产、物流派送、长尾效应的体制机制等。二是培育创造的生活新常态,实现创新驱动,特别要加快技术创新,研发生态化技术体系。

第三,“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极其重要的理论升华和实践深化。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意见》中,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等。要把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整体观、生态安全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和谐观、合作共赢观、生态文明消费观、绿色诚信观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教育与传播,“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福建生态文明研究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