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最严控烟令倒逼公共文明进步

期待最严控烟令倒逼公共文明进步

还有不到50天,北京就要依法、全面向公共场所吸烟“宣战”了。即将实施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明确规定,所有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区域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这意味着,只要“带顶带盖”的室内公共空间都将全面禁烟。

《条例》通过后,有人叫好,认为利民健康,早该如此;有人反对,认为不够务实,过于苛刻;也有人忧虑:说的挺好,能执行到位吗?其实,只要对现实多一分切身的关照,就会对控烟之需多一分切实的理解。目前,“二手烟”已是大家公认的致癌高危因素。而且,北京作为一座深度融入国际交往的大都市,城市面貌也当与世界文明同进步,抬眼所见处处“烟雾缭绕”,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定位显然不符。可以说,“史上最严”控烟令出自北京并不意外,反而是现实所需、形势所迫。

不在公共场合吸烟,尊重他人“免于吸二手烟的权利”,是遵守公共文明的表现。而很显然,这方面我们做的还很不够。试问那些资深烟民难道不知道抽烟的危害?不知道抽烟会给他人带来不利?道理清楚明白,更何况警示标语到处有,不识字的又有几个?多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公共文明意识的缺乏。个人之外,不知还有社会;私人领域之外,便无视公共空间,当太多行为规范因面积大、人口多、执法有难度等借口而沦为口头说教,我们其实更应思考,怎样才能将存于每个人心底的那份“公共性”激发出来,让遵守公共文明成为一种习惯和信仰,而非压力和束缚。

对症下药,方能见到实效。强化公共文明意识,关键是要拿出有力举措,踏踏实实做几件立竿见影的事。想想十几年前,坐在公交车上吸烟的,教师上课叼着烟卷的,领导干部开大会吸烟的,在集体办公的室内吸烟的,大家尽管厌烦,却无可奈何。这些年,正因各种禁烟令的出台,公共场所吸烟的人正逐渐减少。这就是进步。几年前,酒后开车简直司空见惯。后由于醉驾入刑并严格执行,今天“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成为广泛共识。这就是管理的作用。此番北京拿出了最严控烟条例,责任分配和惩罚依据也更加明晰,我们就要毫不犹豫落实到位,决不能将其束之高阁,使其有名无实。

公共文明的程度,标注着现代社会的成熟程度。我们期待,藉由北京的探索,能够引领、倒逼出全社会公共文明意识的进步,让不在公共场所吸烟成为全体国人共同遵守的习惯。那时,我们或许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小烟头背后的大道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