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6)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6)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邓小平在1988年明确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第261页)在前一年他还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第237页)接着他还说:“我们还有其他错误,例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不是搬用别国模式的问题。”(第237页)“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确是中国自己独创的,用这种错误的实践当然不足以抵制不适用的别国模式。而且可以看到,这种中国独创的错误中,也表现出上述的两个基本错误。

由于套用别国的模式,加上其他的错误,造成了严重的恶果。邓小平概括地说:“从1957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第237页)邓小平的改革的观点和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相对比,其特点可以表述如下:

邓小平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观点则认为,社会主义既有的模式是最理想的模式,任何国家都只要照搬就行了。

邓小平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第142页)这就是一方面说,改革即使是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也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的;另一方面又是说,社会主义制度是有待于不断完善的。这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一经生成就已经尽善尽美,或至多只要小修小补的传统观点当然是互相对立的。

邓小平强调,改革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所以1978年开始的改革首先就是工作重点的转移。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第141页)他还强调,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和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革命才是解放生产力,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不再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那样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

以下我们特别讲一下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

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必须否定,是因为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中解放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那么,在社会主义建立以后,是否还会发生需要解放生产力的情况呢?是否还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呢?对这问题,很长时期中,国际间人们的答复是否定的。虽然在事实上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发展迟缓,徘徊不前的状态。

在过去的年代里,对上述问题企图作出与众不同的答复的是毛泽东。在1958年“大跃进”失败后,毛泽东看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像他所设想的那样迅速前进,因而感到还有某些障碍需要扫除,他又对照抄苏联的模式感到不满,要求另外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虽然他对于“大跃进”的失败没有进行充分的科学的总结,但是他的以上这些想法显然是有合理的因素的。他后来仍然未能找到正确道路,是因为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或者说所受到的束缚在哪里这个问题,作出了完全错误的答案。他认为,一切问题的发生是由于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得不彻底,反对资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进行得不彻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严重地存在着。因此,他认为,人们的任务就应该是不断地寻找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东西,并和它们进行斗争。这一想法是违反客观事实的,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祸害。按照这种指导思想,人们就把一切凡不带有公有制和国有制记号的东西,一切形式的个体所有制都看成是资本主义的危险事物,把和社会主义观念稍有不合的思想都看成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在农村中割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在党内发现所谓“走资派”,就是这些恶果的表现。毛泽东的这种错误,总结起来说,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后一提法虽然不是毛泽东自己提出来的,但得到他的首肯,而且也符合他的想法。他的想法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力要发展,就要继续不断地从资本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结论说,阶级斗争虽然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虽然还要进行反对把中国拉向资本主义方向去的倾向,也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主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进行。生产力的发展还受到的束缚不是来自资本主义,而是来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与某些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相联系着的不适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这种情况下,要用过去革命的办法来解放生产力,只能说是开错了药方。

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明确地区别了这两种解放生产力所解决的任务的不同。他说:“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第370页)

现在,社会主义在发展中所需要的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那种与各种僵化观念相联系着的经济体制,即过分依赖国家集中权力的体制。这个任务当然不能靠继续进行所谓反资产阶级的革命来完成。“以阶级斗争为纲”更不能解决向世界各国学习有用的东西的问题。历史经验证明,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和对外封闭相联系的。邓小平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第64页)“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第266页)他还说:“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第149页)敢于吸收资本主义中的有用的方法,并不表示社会主义的弱,而是表示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当然,邓小平在坚持实行开放政策的同时,也强调要抵制资本主义的一切腐朽的东西。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所以是和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革命不同的,但二者同样都有解放生产力的作用。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第135页)由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造成很深的积习,无论是在实践上和观念上突破它都不是很容易的事。就当前进行的改革的深刻性、全局性而言,它又具有革命的性质。

邓小平说:“我们把改革当做一种革命,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第82页)他又说:“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第113页)很明显地这是说,改革虽然也是革命,但它和所谓“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延伸和继续过去已经进行并取得胜利的革命,所以它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