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县政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安石县政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青年王安石曾在鄞县任知县,不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还提出一系列县政治理措施和思想,在这里进行了革新变法的“实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从王安石、郑板桥、陶渊明讲到狄仁杰、包拯、海瑞,说明古代许多名人志士,都在知县这个岗位上作出成绩、名垂青史。王安石在鄞县采取了哪些治理政策措施,他具有怎样的亲民思想与廉洁作风,鄞县治理实践对王安石变法产生了何种影响,王安石县政治理思想具有哪些当代价值?本报理论部与宁波市鄞州区近日联合主办了“王安石县政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研讨会。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中国宋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包伟民,上海师范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虞云国,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邦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楼劲,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游彪,武汉大学教授杨果,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中国宋史学会副会长曹家齐等知名专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和深入交流。

王安石治鄞举措与县政治理思想

1047年,意气风发的王安石来到鄞县,掀开了仕途和人生的崭新篇章。虽然主政鄞县只有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但“(在鄞县的)一些具体活动,或是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都和后来的变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鄞县四年的知县生活,乃是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王安石曾连续十数天踏访县境“东、西十有四乡”,实地考察县情,了解民间疾苦,留下名篇《鄞县经游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游彪指出,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上任后的王安石花了大量时间实地考察当地经济状况,访察民间疾苦。上任当年的十一月,王安石不顾舟车劳顿,遍访民情,“凡东、西十有四乡,乡之民毕已受事。而余遂归云”。在这次为期12天的考察中,王安石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了鄞县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劝诫乡民疏浚灌渠、河道。正是从一次次实地考察中,王安石对当地民众的生产及生活状况了然于胸,为他制定治理鄞县的措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使其行政措施深得民心。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邦炜认为,一切围绕改善民生,使鄞县老百姓充满获得感,这是王安石鄞县施政的最大长处。王安石总是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当时鄞县“邑民最独畏旱”,于是王安石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疏浚东钱湖等工程竣工后,“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解。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创建了当地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收盐”(即禁盐)之政。王安石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坚决抵制这一苛政。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更是解民燃眉之急的惠民善政。清人蔡上翔称赞道:“其爱民恻隐之心,筹画利害之明,虽复老成谋国者弗如。”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中国宋史学会副会长曹家齐将王安石在鄞县的施政特点总结为:调查了解县情,关心民间疾苦;敏于行政事理,注重兴办实务;敢于向上谏言,勇于抵制弊政。“尤其他敢于为民请命,勇于抵制弊政,虽然北宋的官场相对比较宽松,官员们有谏言传统,但是这对于一位年纪轻轻的地方基层官员还是需要胆略和担当的”。

“王安石以熙宁变法著称,其实这次变法有不少内容形成于王安石治鄞的经历,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内容,在其治鄞时均有所思考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楼劲指出,治鄞,可以说是王安石逐渐形成自己对北宋形势和任务的判断,逐渐形成变法观和政治思想的关键时期。王安石实施的政策是宋代历史发展大趋势的结果。自宋仁宗甚至更早以来,宋初以来的各种政府高层设计弊端丛生,已经到了不得不变革的地步。王安石任职鄞县期间,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推行了一系列新政,这些措施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也极大地促进了鄞县经济、文化的发展,“邑人便之”,是符合当地民心民意的,因而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更为重要的是,王安石在鄞县的行政实践奠定了其后来变法的基础,而他的变法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