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县政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2)

王安石县政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2)

王安石的廉洁作风与亲民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鄞县是王安石仕途中的重要基石,也是其改革思想的试验田。对于鄞州,王安石是充满感情的,离任后,他曾写下数首诗文抒发离别情怀,感叹“人间未有归耕处,早晚重来此地游”。而对于这位父母官,鄞县人民也是世代传颂、千古缅怀,留下了祠庙、学堂等众多与他有关的文物古迹。

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指出,王安石是一名身体力行、尽职尽责的地方官,他唯实而不唯上,从具体事务做起,从解除民患做起,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贷谷与民,抑制兼并;兴办学校,推荐贤能。他是一名有想法有魄力的地方官,其变革实践与经济思想自鄞县起步,大凡青苗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乃至雇役法、方田均税法等熙宁新法均可从鄞县施政中找到其雏形。“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奠定其改革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还是一名有着天下襟怀、忧国忧民的地方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眼光高远,他的议论、他的志向,不是北宋一般地方官员的习见状态,对于问题的观察,深度迥异于一般官吏。

武汉大学教授杨果指出,王安石知鄞县前后不足四年,但表现出坚定不移的使命感、笃干务实的作风和不屈不挠的勇气:一是立大志,以社稷国家为己任。鄞县任上,在处理县政的同时,他“读书为文章”,对社会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官鄞县成为其实现为社稷国家做大事的人生追求的开端。二是干实事,以造福百姓为己任。王安石县政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眼光向下,所谓“垂意斯民”,关注民生的切实需要,给民众带来切实的好处。初到地方任职,他不唯上,不空想,立足于鄞县地方实际,从实地调研出发,深入了解影响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县政治理的决策。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两大问题——水利和粮食问题入手,立足为老百姓做实事,所以能够在短短三四年,县政为之一新,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三是重人才,着眼于兴邦治国的根本、长远问题。在鄞县期间,王安石有一系列兴学重教、培育人才的举措,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为治国平天下服务。四是淡泊名利,“敢当天下大事”。王安石能够超脱于利欲,终生过着简朴生活,他对日常生活的简朴随意,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志向高远、品格高洁使然。而恰恰因为如此,王安石才能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从社稷百姓出发来处理问题。王安石不仅自身清正廉洁,而且尖锐地针砭时弊,不怕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种“强势”的底气,源于他超出一己之私利、匡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来源于他两袖清风、“素有德行,而天下之人素尊之”的人生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虞云国表示,鄞县经验确有其特殊的分量,王安石主张县政最重要的是地方官吏应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皇祐元年,王安石在鄞县门外,将庆历《善救方》刻石颁布,并作《后序》云:“孟子曰:‘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臣某伏读《善救方》而窃叹曰:此可谓‘不忍人之政’矣。”在知鄞县任上,王安石就大力实行这种“不忍人之政”,而他的“不忍人之心”,就是“为民恻怛之心”。

“民众的满意度是王安石治理鄞县以及变法成败的关键。”张邦炜表示。当年鄞县老百姓充满获得感,是因为王安石的鄞县施政始终注重廉政建设。王安石是个超凡脱俗的清正廉洁之士。他生活俭朴,不修边幅,以至被误认为衙门里跑腿的差役,特别是他不好声色不蓄妾,在封建官员中是很难得的。他在鄞县拒收贿赂,并惩处那些行贿、受贿、索贿的官吏。王安石发现,“吏者因循”,一些官吏不仅不作为,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有鉴于此,他大力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正因为王安石既关注民生,又清正廉洁,因此他深受鄞县百姓爱戴,自在情理之中。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