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每个参与者都拥有了麦克风,成为了让广大网民自由发声的广播站。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参与网络舆论程度的日益加深,当今社群化、裂变式的网络传播方式常常会由一个小小的话题而引发“蝴蝶效应”,掀起一次次的舆论热潮。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在国内网络舆论场中竟然屡屡成为靶子,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绩的事实形成了一种巨大的背离和反差,“呲必中国”这一网络怪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产生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综观各种互联网言论,我们发现“呲必中国”言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只要是与中国有关的事情,不论其本身的是非曲直,不论成绩与失误,都会责怪甚至辱骂中国和中国人,其最大特征就是全盘否定中国的一切。“呲必中国”现象作为一种非理性言论表达,有时甚至是一种丑化中国的极端情绪的发泄,从而成为了当今互联网上的一个典型问题。
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发现,“呲必中国”现象始终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随着1840年以后中国在中西方文明交流碰撞中日益处于弱势地位、陷入被动挨打的屈辱境地,特别是甲午战败之后,“呲必中国”言论就开始出现。例如,吴稚晖、李石在巴黎创办的《新世纪》中讥讽中国社会“犹数千年陈尸枯骨之骨髓”,“臭味污秽,令人掩鼻”。钱玄同对于孔子的忠孝观和岳飞的精忠报国行为极为不屑,声称关羽是“杀人魔王”,甚至提出了废除汉字、焚毁古籍的极端主张。在中国革命道路上,“呲必中国”的言论也屡有出现。例如,汪精卫早年虽有刺杀清廷反动统治者的冲劲,却缺乏长期革命的韧劲,提出“抗战必败,抗战必亡”,进而从革命者蜕变为亲日汉奸。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的交流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但是迷信西方经验、拿西方标准和价值观裁剪中国现实的洋教条又出现回潮,引发民族自嘲和自卑情绪,以及中不如西的判断。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的兴起,各种西方思潮及观点通过网络得到广泛传播。这时的“呲必中国”言论不再局限于某几个典型人物,而是形成了一种个别大V和普通网民相互传染的网络情绪和现象。
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种说法、牢骚而已,背后却折射出一些网民对于当代中国现实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偏差。一些网民由于缺乏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素养,缺乏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知,以及对国家职能的基本了解,尤其是缺乏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的真正了解,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的价值标准来评判中国的一切事物。还有一些网民由于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不能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因而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经历的生活挫折,把在网络上讽刺谩骂作为一种宣泄情绪的通道,更有个别极端言论甚至以汉奸卖国言论为时尚,讥讽爱国言论是“拍马”。然而更可悲的是,这种负面情绪和错误观点还能在网上迅速传播、发酵,并对敢于发表爱国爱党言论的人士进行奚落、谩骂甚至围攻和人肉,其中极个别者甚至自甘堕落为西方敌对势力马前卒,与虎相谋,为虎作伥,不仅颠倒是非黑白,而且有意抹黑中国,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从社会和思想根源双重角度来看,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社会目前正在经历着转型期的巨大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则是面对社会剧变,特别是面对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民和网络管理在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上都还没有做好面对这些变化的充分准备,这双重因素相互叠加,从而形成了互联网“呲必中国”这种极端现象,这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