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的由来与应对(2)

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的由来与应对(2)

二、“呲必中国”现象通过互联网产生了放大效应

在互联网空间中,各种全盘肯定西方、否定中国的“呲必中国”观点,利用网站、论坛、视频、微博、微信等网络宣传资源,快速生产出来、传播开来,试图迅速抢夺社会舆论话语权,占领社会道义制高点。通过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产生了放大效应,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互联网中的西方价值观推动了“呲必中国”言论蔓延。由于互联网技术和传播工具始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我国的一些互联网企业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资本、运营模式,甚至在西方标准的指导下建立了传播规则、评价体系,甚至立场观点也日趋西化,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呲必中国”的舆论生态环境。一些商业网站为了商业利益,在做新闻选题时,只关注社会负面信息,并通过“标题党”等手法进行连篇累牍的炒作,把群众关心的收入分配、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类话题作为热点进行炒作,甚至不惜牺牲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对一些问题进行大肆渲染、恶意丑化,这种长期的、持续的负面报道必然会对老百姓的心理产生巨大负面影响。例如,网络片面突出报道食品安全、住房昂贵、出行安全等问题,却对于食品丰富、住房舒适、出行便捷等社会发展事实视而不见。在微博、论坛等自媒体上,一些网民频频以“专制”污辱我国现行体制,以“文明”、“民主”热捧美国,以“五毛”、“脑残”讽刺爱国人士,以“公共知识分子”、“民意代表”美化辱党辱国人士,这些话语背后的立场和价值观不言而喻。正是由于价值评价错位,导致了以偏概全、指鹿为马、丑化中国的报道流行于互联网空间,片面夸大了国人的“失去感”,弱化了国人在改革开放中的“获得感”,使爱党爱国的声音在互联网上被边缘化,助长了部分网民偏听偏信的非理性倾向,推动了“呲必中国”言论的蔓延。

互联网使“呲必中国”言论的传播能力得到加强。与报刊等传统媒体拥有各自细化的阅读群体不同,互联网整合了各种媒体资源,形成了一个统一开放的巨大媒体。互联网具有开放、共享、免费的特征,使信息突破了单个媒体所有的界限,获得了全网传播的能力。目前,互联网媒体大多为股份制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以赢利为导向的市场化媒体。这些媒体的基本盈利模式是依靠吸引公众注意力获取经济收益,点击率是它们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那么,点击率与“呲必中国”现象有什么关系呢?《纽约先驱论坛报》原采编主任斯坦利·瓦利克尔曾把“新闻”定义为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从19世纪美国“扒粪运动”开始,反常的、负面的新闻一直就是媒体的常客。在当今互联网新闻时代,负面的社会新闻更能吸引点击率,引发轰动效应,帮助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起“揭露社会丑恶”的正面形象,因而也成为各方网络媒体偏爱的话题。例如,2006年南京彭宇案之后,以摔倒老人讹诈、游人在景点不文明行为等为热点的揭露中国道德问题的新闻爆发式涌现于网络,各种炒作“中国人素质低”、“中国人缺德”的文章流行于各种网站、论坛,并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在此类话题的报道中,一些网络媒体为了赚取“眼球”,逐渐脱离事实本身,放任甚至制造假新闻,这些添油加醋、夸大其词的报道在快餐式的网络阅读中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应,相关话题的长期性持续性网络报道,也日渐形成了一种“呲必中国”的舆论小气候。

互联网公共讨论中舆论把关人角色缺失,致使“呲必中国”的言论畅通无阻。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不再仅仅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还通过各种网络工具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而网络舆论把关人、审核人的角色则常常处于缺失状态,一部分网民将言论自由的权利滥用为“呲必中国”。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互联网用户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媒体实现了读者、作者、传播者身份的统一,微博、微信网状链接的裂变式传播特性能够在短期内聚集起巨大的能量,具有核变式地引起舆论震动的效力。一方面,事发于微博讨论中的“口水仗”长期存在,围绕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争论渐成白热化态势,甚至引起了一些人对于爱国声音的围攻谩骂;另一方面,事发于现实社会的公共事件,成为“呲必中国”言论的常用素材,甚至时常把对具体事件的讨论上纲上线为对中国的苛责。近年来,在若干次网络舆论风波中,缺乏有效管理的微博、微信都发挥了策源地、发布地、扩散地的重要作用,各类“呲必中国”的言论借此汇集、传播、共振,影响十分恶劣。

个别新媒体“意见领袖”发布“呲必中国”的言论,试图误导网民形成其所期望的关于中国事务的价值判断。目前中国处于思想多元多样多变时期,许多普通网民在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上并非是其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意见领袖”的影响。虽然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声,但草根网民言论的传播效力显然是弱小的,很快就会被一波波汹涌的舆论浪潮淹没。即使是在以多中心式传播著称的微博、微信平台,由于信息庞杂、言论公平传播机制缺乏,草根用户的许多有用资讯很容易被淹没。据“北京大学PKUVIS微博可视分析工具”显示,强势意见领袖介入性话题是微博舆论的重要引爆点。裂变式的传播效应使得传播中心聚集于少数“意见领袖”,使其掌握了互联网新媒体的核心话语权和广泛影响力。然而,一些网络“意见领袖”不愿担当社会责任,长期致力于发布和传播“呲必中国”的言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大肆丑化中国,也深刻影响了其庞大传播范围中的网民群众。例如,2015年3月16日,某微博大V以贪腐问题影射中国社会制度,1小时内引发转评逾千条,其中绝大多数为随声附和的言论。更有甚者,“爱国贼”成为某些微博大V在转评关系中热衷于使用的热词,用以污辱爱党爱国的网民,就连一些抒发爱国情感的明星也难以避免挨骂。近年来的诸多网络舆论风波表明,“意见领袖”具有强大的瞬时舆论漩涡制造能力,他们通过频频设置挑衅性话题,主导公共讨论的议程,甚至雇佣水军对爱国人士进行人身攻击,致力于塑造一边倒的辱国言论氛围,使爱国的声音难以传播,并陷入“沉默的螺旋”,从而严重侵害了普通网民的自主判断权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