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案例 | 如何让公民信息一卡通制度保障人民生活? (5)

独家案例 | 如何让公民信息一卡通制度保障人民生活? (5)

公民信息一卡通也是“基础设施”

    在国内,政府并不缺少公民的基本信息,现在缺的是对信息的有效整合。没有整合,意味着政府虽然采集、制作了公民个体的有关信息,但这些信息零星地分布在不同部门的多种载体上,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甲部门的公民信息不能被乙部门利用,反之亦然。

结果中国人普遍陷入一种假性信息贫困困境中,也陷入一种办事困境中。几乎所有人都有的社会经验是:不停地填写各种身份信息表格,包括性别、出生年月、学历等,求职要填,升职要填,结婚要填,买房也要填。光填表还不行,还要开具证明。

在一个信息化时代,政府实现公民信息政府内共享其实不难,难的是把它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早在1992年,美国即立法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要让美国人共享海量信息资源,其中自然包括政府对公民信息的内部整合。现在信息高速公路在美国变为现实,中国其实也不遑多让。但在中国,信息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商业,政府对公民信息的整合明显滞后。

政府整合公民信息不积极,原因在于提供信息的义务在于办事民众,提供信息、提供信息真实性证明的几乎全部成本由民众承担。政府只看到自己搜集信息的成本为零,而不着眼于降低整个社会成本,提高整体社会效率。这是一种相当短视的做法。

建立公民所有信息一卡通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基础设施。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信息基础设施在其中的地位。

现在提出建立公民所有信息的一卡通制度,是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完善,各级政府理应给予高度重视,也需要投入足够资源。虽说着眼于构建“平安建设信息化综合平台”,但信息整合应该不会限于治安信息,平台可以更加综合化,让一个个政府信息孤岛互联互通起来,真正做到公民所有信息一卡通。

实现公民信息一卡通,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效率,而且可以免除民众办事的证明之苦,大幅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在确保公民合法权益前提下,如能实现某种形式的公民信息的社会共享,其社会效益将会相当可观。

【启示与思考】

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公民信息“一卡通”能够减少公民持卡数量,让其在享受公共服务时更加便利。但对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而言,实现信息彻底整合,相关机构必然要牺牲掉一定的业务独立性,影响部门利益。这恰恰是公民信息“一卡通”转换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因此,在评价“一卡通”办得好不好的问题上,必须看一看方便的是公众还是管理部门。如果在公民信息“一卡通”运作中不能从方便公众出发,而只方便公共部门管理,无疑会影响公民持卡的热情。

推出“公民一卡通”,换言之,就是将对应着公民信息所具有的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有机整合,特别是在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数字化与便捷化的网络时代,各类公共服务的内容,不可避免会对其“实现形式”提出更高要求。而公共服务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公民一卡通”所享受的服务和待遇,如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无法满足公众的需要,那么,这种“卡”的有效转换就会大打折扣,也会给公众的办事带来麻烦与不便。

公民信息“一卡通”的推行对公共服务部门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部门必须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层次,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服务有效供给,让原本各自为战的公共服务部门通过公民信息“一卡通”终端体现出标准化的服务水准,从根本上改变“卡多多”带给人们的烦恼与不便,也让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更上一层楼”。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