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严三实”促进干部作风转型(2)

以“三严三实”促进干部作风转型(2)

党员干部要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

“新常态”一词,源于美国投资界对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的描述。它一经提出就迅速从经济思想界扩展到其他领域,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热词,甚至也进入中国的决策语汇。当前党的作风建设态势,也可以借用新常态的概念和内涵来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推出作风建设的一系列举措,颁布实行“八项规定”,大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严厉打击腐败,积极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党的作风建设的这一套“组合拳”有力迅猛,在短时间内使党风政风有了根本的好转。然而,作风建设之难,难在防止反弹。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这一重要论断强化了作风建设的常态思维,抓住了作风建设的根本,把握了作风建设的新常态。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定期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到各种“大老虎”和身边“小苍蝇”的纷纷落马,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党抓自身作风建设的决心和恒心。显然,党的作风建设已经进入新常态。

所谓新常态,顾名思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二是“常”。作风建设新常态表现为,作风建设既与以往不同,又要经常保持。作风建设新常态之“新”,即思维新、措施新、机制新。思维新,意味着作风建设的思维观念发生变化,所谓的官场“潜规则”“明惯例”都要被打破;措施新,就是加大巡视力度、扩展巡视范围、完善巡视制度;机制新,就是在整治歪风、反对腐败方面,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解决问题与建章立制相结合、临时检查与常态监督相结合等。作风建设新常态之“常”,即经常抓、制度化、常识化。经常抓,意味着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式的“运动战”,而是“永远在路上”的“持久战”;制度化,要求筑牢制度的笼子,从制度和规则上保证“改进作风常态化”,使作风建设的持续推进有制度的载体和规则的依托;常识化,制度最终要靠人来执行,要让好的作风扎根于内心、沉淀于常识、形成于文化。

当前,作风建设正处于向新常态转折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无疑必须面对转型的阵痛和考验。面对转型,通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被动接受,另一种是主动应对。在经济领域,面对新常态,西方是被动、被迫接受经济危机之后缓慢而痛苦的恢复过程。与西方不同,中国的选择是正面迎战、主动出击,通过调整经济增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来加以适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作风建设上,面对新常态,党员干部也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时又要在战术上积极应对。也就是,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严字当头、实字托底,给自己立规矩、确底线、亮红线,克服惯性、战胜“心魔”,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坚定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党员干部只有从战略和战术上都加以重视,才能尽快适应作风建设的新常态,才能不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