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面劳动:从深化收入改革做起

体面劳动:从深化收入改革做起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国家领导人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们作出表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所得,将成为破解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矛盾、实现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重要选项。推进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取决于如何让劳动者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当前舆论普遍认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明显的“三个集中”,即从社会向政府、从普通行业向垄断行业、从劳方向资方集中。这对于缩小我国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域差距是非常不利的。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初次分配也就是劳动所得上,一线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有的国企内部,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收入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不只是工资性收入的差距过大,就业市场上还存在着户籍、行业、性别、年龄、学历等多种显性和隐性歧视,使得一线劳动者从事着最脏、最累、最苦的活儿,却拿着最低、最少、最薄的收入待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层劳动者在收入分配格局中垫底,在其他社会生活的方面也难免沦为弱势群体。他们的物质与文化消费能力、本人与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家庭和社会话语权……全方位受制于自身经济地位。基层劳动者的尴尬处境,也助长了社会上不劳而获、急功近利的心态滋长。一些年轻人宁可啃老也不愿择业“低就”;一些年富力强者下岗后不思再就业,吃着低保在家打麻将;大学毕业生纷纷盯着办公室的清闲而不愿到生产线上去……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已经显现出恶果。

另一方面,好生活与可观收入具有强相关性,如果由于劳动所得分配格局的扭曲,使得高素质人群对一线工作、基层岗位不屑一顾,只有被淘汰的群体才不得不去从事一线劳动,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的数量优势必然要让位给素质优势。未来中国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关键就是要看劳动者素质有无竞争力。当前,就业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技术岗位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正向我们发出红色警报:必须扭转人们的择业观、劳动观了。

谁都希望能够体面劳动,体面也不只是收入问题,但如果没有恰如其分的收入作为基础和保障,真正的体面也就无从谈起。当工人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在流水线上连轴转十几个小时,还怎么去考虑全面发展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要真正让劳动最光荣形成说服力,就必须贯彻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基本原则,让劳动者能够干得从容、名利双收。然而,要真正做到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确实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企业负担较大的客观条件下,要让企业单方面提高人力成本开支,并不现实。改革工资性收入的初次分配格局,还将面临着体制内与体制外不同性质劳动岗位的壁垒,基本面仍需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从政府层面来看,可以大有作为的空间还是在二次分配的改革上。

近一个时期来,政府主导的收入分配改革明显加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国企高管实行限薪,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等,都指向改善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努力拉平一线劳动者与高收入者之间的差距。不过,更应该承担起二次分配调节重任的,莫过于财税杠杆。在明确要提高劳动者报酬在GDP 中的比重的原则下,财政税收之手如何真正做到向一线劳动者倾斜,这就需要对现行的财税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尽快出台个税综合所得税制。还有,对一线用工企业和边远地区增加政府货币转移性支出,加大对垄断性行业的特别税征收力度,继续加快扩大民生支出比重……更需要注意的是,在遏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和垄断行业高收入的同时,必须防止“误伤”基层员工,避免“一损俱损”的结果出现。

从收入分配改革入手,全面提高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让普通劳动者获得“工作”的价值尊严感,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