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意识的发展最终离不开物质的承载和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上下联动、科学规划,增强城市的精神涵养,大力推进精神支柱载体建设,才能真正构建起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充分认识精神支柱载体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深远意义
我国正在发生着数千年历史中未曾有过的深刻变革。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快速的城镇化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格局等多维度的重构,这有力推动着并将继续深刻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与当下物质财富迅速增长形成明显反差的是精神支柱建设的不尽如人意;反映到城镇化建设中,就是精神支柱载体建设严重不足。走遍全国各地,人们常常发现千城一面:到处是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但缺乏文化特点,特别是缺乏作为精神支柱载体的建筑物或场所。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的城市将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水泥森林,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由于缺乏精神寄托之所而成为没有信仰的群体,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和伟大复兴将没有保证。为此,我们需要从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乃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精神支柱载体建设在城镇化进程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研究城市建设和精神支柱建设的内在联系以及二者发展的客观规律。
精神支柱载体凝聚着城市的灵魂乃至民族精神。综观古今中外,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村庄中最漂亮的、标志性的、处于显著位置的建筑物通常都是精神支柱所在地。如处于北京中心位置的紫禁城,在古代,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精神寄托之所,其左前方是祖庙,右前方是社稷坛。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一带的建设也承续了这一传统,左边是国家博物馆,右边是人民大会堂,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布达拉宫位处拉萨要津,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雄伟壮丽的建筑之一,而且是因为它是藏传佛教信徒的精神支柱所在地。我国古代的村庄布局一般也是如此,村中心或其他显著位置一般都有祠堂、庙宇等,以供人们表达情感和信仰,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也不例外。如英国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山等,都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所在地。
精神支柱载体建设发挥着提升人们精神素质的作用。一个城市的精神支柱所在地是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场所。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开阔眼界,增进友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还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是大量农民进城的过程。农民进入城市以后,原有的思想认识、知识结构、风俗习惯等都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这就需要政府以及社团组织、有识之士充分发挥好精神支柱载体的作用,通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召开同乡会等来增进人们的交往,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逐步解决农民进城后精神上融入城市的问题,逐步提升新市民的精神文化素质。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同月,中央颁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号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要落实好中央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支柱载体建设是重要举措之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个城市的精神支柱场所不一定要大,但是一定要有,比如要有一定规模的伟人馆、展览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人们在那里可以看到大量的人物事迹介绍、实物、书籍、影片等,看了以后觉得在文化上很有收获,在精神上有所提升。这样,传统与现代才能结合起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才能承续,人们的精神家园才能完美。这样的城市才是真正有灵魂的活的城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