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精神支柱载体建设的原则
当前,我国城市人口众多,利益多元,思想多样,各种各样的价值理念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当中。那么,如何建设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寻求最大的公约数”。这是一个总的原则,也是一种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找大家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个最高的共同的价值目标是有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在解决任何社会问题上,也都可以采取这个原则。无论什么问题,无论何时何地,人们之间的认识总会有差别和矛盾的,但只要坚持这个原则,通过民主协商的办法,就一定能够找到各个方面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一是要把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结合起来。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里面优秀的东西吸纳进来,共同打造我们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不矛盾的。指导思想一元化是讲国家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只能有一个,不能时而这样,时而那样,那样就会造成思想混乱,甚至国家分裂。文化的多样性是指每个人、每个群体的爱好、兴趣等可以是多样的。比如,人们的宗教信仰、文化兴趣等是多样的,有的甚至很不相同,但这不妨碍人们都拥护社会主义方向的国家发展道路。
二是要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结合起来。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都是一种生命体的运动,不能轻易打碎重来。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另起炉灶。对于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文化,我们都要学习、继承和吸纳,但不能把西方的一些所谓先进的东西引进来取代我们原有的生命体系,如果那样只会引起天下大乱。建设人们共有的精神支柱也是这样,需要稳定有序地向前推进,需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实现“中国梦”的先决条件是稳定,然后才能发展。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研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不是相互拆台,相互攻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三是要把政府推动与民间参与结合起来。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载体,应当而且只能通过我们党和政府的领导来进行,即与整个社会的改革一样,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但同时也应当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应当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自己精神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包括借鉴传统的做法,利用民间力量参与精神支柱载体建设。
大力推进精神支柱载体建设的具体措施
要加强对精神支柱载体建设的研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讲到要请有关专家加强城镇化建设的综合研究。要落实好中央要求,除了请搞建筑的、搞生态的专家等外,还应当请搞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参加这方面的研究,甚至也要请研究宗教的专家参与进来。这样,我们的城镇化建设才谈得上借鉴优秀文化传统形式,才谈得上重视精神支柱载体建设这一重要因素,也才会体现城市建设的人性化、人文性。
要注重把精神支柱载体建设特别是场馆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当中。要树立“把软实力做硬,硬实力做软”的辩证理念。所谓“把软实力做硬”,是说要善于把看不见的精神的东西做成看得见的物质东西。如建设伟人馆、展览馆、文化馆等就是这样。古人为什么要为圣贤树碑立传、立牌坊、建庙宇?就是因为这些碑石、建筑等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久且具有美感,借助于这样的物质载体就可以使得圣贤的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所谓“把硬实力做软”,是说要善于把有形的物质的东西做成有文化内涵的精神载体。如城市建设中的高楼、马路、胡同、公园、景观,乃至商品、服务等等都应当体现自己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核心价值观。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有自己的特色,从根本上避免千城一面的弊病。
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支柱载体建设的积极性。精神支柱载体建设是公益事业,短期内难以看到经济效益,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完成。怎么办?可以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政府要给予一定的人、财、物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历史上的做法,组织社会捐助,对捐助者立碑表彰。同时,要调整有关政策,对群众自发投资兴建的领袖人物或先进人物文化馆、展览馆等要给予引导、鼓励,不要简单斥之为封建迷信加以禁止,甚至强行拆除。
要利用精神支柱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建设各级各类有地方特色的伟人馆、文化馆、展览馆等。同时,要发挥我们党和政府的组织优势以及社团组织的作用,把图片展出来,把故事讲起来,把队伍拉起来,把活动搞起来。有计划地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各类思想文化活动,既给人们讲科学理论,又结合人们的生活实际,讲大家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个人的信仰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精神困惑问题等,使得这些场所起到解疑释惑、心理咨询的作用。还可以组织社会互助、民间自救、济困募捐、文化活动、新式婚礼等等。这样,城市的活力、向心力、凝聚力和社会正气就会大大增强起来。
(作者: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