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开启安全生产3.0时代(2)

“机器换人”开启安全生产3.0时代(2)

《人民日报》聚焦“机器换人”关注东莞产业工人升级

当我国东部地区一些企业机器换人现象升温,当机器把劳动生产率提高数十倍时,有人担忧,“机器换人”时代是不是来了?会不会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对此,东莞的回答是:让农民工变成“新型产业工人”。

日前,《人民日报》推出的《聚焦“机器换人”——转型中的农民工》系列报道将目光投向以东莞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机器换人”现象,在展现东莞通过“机器换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推动农民工加快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

“机器换人”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一台电脑织机可替代8名工人,全镇数控织机超4万台。报道一开始就将镜头对准了东莞毛织产业重镇大朗,深刻展现大朗镇毛织产业的“机器革命”。

报道援引纺织工周丽芳的亲身感受,对比“机器换人”前后工作效率的变化:数控织机半小时就能织出10件毛衣,相当于过去5天的工作量。作为一名在毛织服装厂工作10年的流水线工人,周丽芳从2008年起学习电脑织机,由于眼明手快,现在一个人可以看8台机器,在行业里算是中上水平了。

对周丽芳而言,现在的工作轻松多了。“以前人工去拉机,经常会夹到手指,现在只要手指摁下按键,机器就可以按照程序运作。”作为熟练工,她的月工资涨到3500多元。

大朗镇为何大力推动“机器换人”?

对此,报道采访了毛织服装厂厂长李运来,他称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人难招,工资贵。他介绍说,目前纺织业的熟练工工资一般在3000元左右,而一台电脑织机可以省30名工人,人工成本就可缩减1/6-1/8。国产织机每台10万-13万元,投资很快能收回。

李运来说,机器换人带来的不仅是劳动效率的提升,“现在社保压力少了,产品次品率低了,质量更有保障,过去从来不找我们的中高端品牌订单也能接到了。”

通过“机器换人”大大节约成本的不仅仅是李运来的企业。在颖祺实业有限公司,偌大的车间几乎看不见工人,公司负责人说,过去手摇织机部有400多名工人,现在手摇织机全部淘汰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电脑织机工作效率是手摇织机的2.5倍,公司有1000台电脑织机,可以少请4000人,仅织片一道工序就节约八成劳动力成本。”

报道说,据统计,2013年底大朗镇的数控织机总量已超过4万台,按一台数控织机替代8名工人算,可以少用30多万产业工人。大朗的故事,在东莞每个镇街发生。日前,东莞市经信局等部门对441家企业调研发现,近5年投入资金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占到66%。

技能培训让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

当一些企业机器换人现象升温,当机器把劳动生产率提高数十倍时,有人担忧,“机器换人”时代是不是来了?会不会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

报道在关注“机器换人”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对转型升级中的农民工的去向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

报道并不避讳“机器换人”让农民工返乡就业增加,越来越多人看好在家门口就业,西部省内转移就业增速加快。

报道同时强调,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农民工正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能素质等方面,必须尽快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让农民工变成“新型产业工人”,既有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报道继续将镜头对准东莞。小张在东莞厚街一家鞋厂工作了3年,一听到工厂组织技术培训,她便立刻报名。而来自湖南邵阳的李韬,借“圆梦计划”上了在职大学。她说:“企业由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转型发展,对员工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了,跟不上潮流,就意味着没有发展机会。”

报道说,让农民工加快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在东莞,近几年每年免费培训外来务工人员50万人次,每人支出培训补贴1000-3000元。在四川成都,今年4月启动城乡高质量就业培训项目,计划年内免费培训农民工近16万人,力争培训就业率达到85%以上。

新生代农民工“升级”融入东莞

如果说,技能培训让农民工加快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那么,对于那些致力于在东莞扎根的新生代农民工,则需要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来推动其融入东莞。

报道仍将镜头对准东莞。骄阳如火,热气袭人,但在东莞新科磁电厂区, 35平方米的宿舍,住着7个人,房间里有空调和风扇,还有独立的洗手间。25岁的陈晓娟来自广西梧州,来东莞打工3年,她在这里加入了医保,企业资助她读大专,她的理想就是留在东莞当高管,成为一个新莞人。

广东有3667万异地务工人员,其中新一代农民工占了大多数。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寻找理想和追求,遇到的不只是转型升级的“爬坡越坎”,还面临着上学、就医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

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副局长何学文说,通过建廉租房、放宽入户政策、扩大社保覆盖面、解决子女入学等办法,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自2010年实施积分入户以来,共有2.5万名新莞人加入东莞户籍;2009年以来,共有8.8万名新莞人子女通过积分制入学。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