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于安全生产的探索从未止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于安全的需求也越发强烈。
早期,人们通过佩戴安全防护装备、在设备上加装安全防护装置等形式来避免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因事故而死亡或受伤。
然而,通过物理手段来保障人员伤亡的方式终究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人们逐渐意识到,信息、传感、通信等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各种灾害监测预警传感技术、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大量运用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提升了事故灾害预防能力,极大的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
如果把此前物理防护为代表的阶段比作安全生产1.0时代,以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等为代表的阶段比作安全生产2.0时代,那么随着“机器换人”大潮的临近,安全生产将迎来3.0时代,此时,工人的劳动作业将完全由机器替代,危险作业场所不再有人员作业,即便机器出现事故也不会造成人员伤亡,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将得到极大提升,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我国“机器换人”大潮临近。2014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2015年正式实施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工程。目前,我国浙江、广东等地通过“机器换人”战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浙江省2012年实施“机器换人”战略以来,每年投入3000万以上,按照浙江省政府的估算,在三年内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完成“机器换人”后,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将由目前的10万元/人年上升至14万元/人年,劳动生产率提高40%。
安全生产3.0时代,应做好准备工作。“机器换人”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内,有“机器换人”趋势的并不止广东,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同样少不了机器人的身影。对机器人的需求将在未来不断膨胀。正因为此,广东企业除了自身要做好机器换人以外,更要提前布局机器人生产行业。当然,目前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已经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随着“中国制造2025”路线逐步清晰,国内的机器人制造行业还将迎来持续利好。广东企业要稳住行业地位,更要让产品走出广东,走向全国甚至全球,创造广东新的制造业亮点。
不过必须看到的是,机器人产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一种,目前高端市场还是国外品牌唱主角。有媒体报道,国内很多机器人厂商的自主知识产权并不多,企业销售利润中的相当一部分都需要向外企购买专利,或者直接进口核心部件。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担忧的信号。在以往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我们早已认识到一个道理,没有低端的产业,只有低端的产业链条。反之亦然,看起来高大上的机器人产业,其实也存在研发设计这样的高端链条,与装配、物流等低端链条。广东要发展机器人产业,应尽量用好“后发优势”,切勿“起个大早却赶了晚集”。只有开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从利润薄、技术含量低的低端产业链条中挣脱出来。
广东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正当其时。但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或者说人力成本从生产线上解放了出来,这只是第一步。把这些人力投入到哪个地方,这一选择同样至关重要。只有储备更多高端人才,加强职业培训,让“人”从生产岗位走向研发岗位,把劳动密集的工作交给机器人,把智力密集的工作交给人,广东才能在这一波全球性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不仅成为产品的应用地,更成为科技的输出地。
让我们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