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机器换人”革命进行到底
日前,《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正式对外发布。三年行动计划不仅向外界全面诠释了“机器换人”时间表,也宣布了东莞“机器换人”时代的正式到来。“东莞制造”将用“机器换人”升级转型、破茧化蝶。
红利解析: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重要切入点
由“机器换人”衍生出来的“机器人”产业,一直被认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水平是衡量高端制造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东莞这场由“机器换人”掀起的“智能”行动,反映的是世界“机器人革命”大趋势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机器换人”的先人一招,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东莞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讲,带来的效益不言而喻。缺工顽疾的治愈,产品品质的提升,成本上升的缓解,生产效率的提高……诸多红利已无需赘述。
对城市长远发展来讲,对于“机器换人”的战略认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设备更新、机械替代。事实上,这场“制造革命”,表面上是对一个资本有机构成快速提高的过程,本质上是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促进人的素质提升。
以产业发展规律为例,使用新机器、新技术时,直接操作工人、用工成本会减少,但研发、销售、服务部门的就业机会就会增加。东莞推广“机器换人”,是对城市人口素质的一次大提升、人口结构的一次大调整。
可以说,30年多来集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东莞发展赚取了“第一桶金”,那么,如今的“机器换人”将成为东莞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和增长点。
市场之手:推进企业由“要我改”到“我要改”转变
能否以最快速度推动机器大批量走进生产线,能否加快孕育、发展智能产业,将直接决定今日“东莞制造”的地位、影响明日“东莞制造”的格局。如何推动“机器换人”尽快换出实效、换出格局,至少应处理好三个关系,全力将“机器换人”革命进行到底。
处理好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机器换人”虽是由政府推动、引导,更是靠企业自身努力。面对产业转型升级,政府不能缺位;而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机器换人”就会失去活力和动力。因此,唯有通过市场机制使政企之间有效对接,让企业真正“换出效益“,才能实现企业由“要我改”到“我要改”的真正转变。
处理好短期转型与长远升级的关系。现在有一种认识误区,以为企业转型方式唯有一条路:直奔“微笑曲线”的两端而去。事实上,对于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要避免这种“理论正确”。转型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步登天,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当前“机器换人”做起,再谋求逐步升级。如果不遵循这些基本的经济规律,或许就会产生更多更大的风险。
处理好设备升级与人的转型的关系。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中,简单重复的工作在急剧减少,企业规模不再由员工数量决定。机器换人要求一线生产员工必须尽快向驾驭知识的生产者转型。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劳动者应在技能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变成“新型产业工人”,这样既有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