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就应该打破目前的各种障碍,让农民的财产真正为农民带来收益。农民拥有的最大的资产是土地,通过确权颁证,应该允许农民进行抵押贷款,进行出租转让。应该逐步缩小征地范围与面积,允许农民带地迈向工业化与城镇化。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开放地区的农民建设工厂用来出租出借,至今不但继续拥有增值后的土地与厂房,而且还得到巨大的借金分红。后来有的地方一刀切的强制性的低价征地高价卖出,受益的只是地方政府与老板。仅征地一项,全国几十万亿的土地增值收益离开农村,农民却受益不多,未来应该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
五、改进城乡平等交换的政策空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我国城乡巨大差距的核心原因是长期以来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是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结果,未来应该改变目前不平等的要素单向流动,允许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实行城乡互动的双重循环,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城乡二元结构是目前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城乡差距愈拉愈大的主因,这种制度不但使城乡生产要素交换不平等,而且形成一个巨大的生产要素单向输流系统,单向地把农村生产要素输流向城市:每年高考,数百万的农村青年通过考学离开农村,每年还有近千万的农村青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离开农村到城市及沿海地区打工,这些人力资源的输出几乎是单向的,回归的比例极低;另外农村大量的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及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输向城市,而农村居民因为主要财产承包地与宅基地难以进行抵押从而很难得到金融贷款;农村每年大量的土地被低价征收用于工业与城市建设,而给予农民的补偿却极低。目前巨大的城乡公共品服务“势差”更加剧农村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单向地流入到城市,农村失血比造血多,长此以往,只能造成城市畸形繁荣,农村陷入衰落。
我国目前出现的空心村等农村衰落现象都是因为单向的资源流动造成的,必须在制度上进行探索,让城乡要素实现平等交换,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双重循环回复的链接,让城里的人力、物力、财才也能够向乡村转移,从而真正地实现工农城乡一体化梦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