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栋:如何念好“婆媳经”?(3)

摘要: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在家庭中,最明显和最常见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出现在婆媳关系上。婆媳不合,是不少人提起就摇头叹息的问题。怎样念好这本“难念的经”,使得婆媳关系和睦呢?这当然不会有什么“标准答案”。这里有几点建议,不妨参考一下。

从心理学分析来看,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对于婆媳关系也有自己的见解。

(一)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固着理论

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固着理论认为,婆媳关系的矛盾可用固着理论来分析。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文艺评论学家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如果深入到孤儿寡母的潜意识,我们不难发现,正是或隐或现的恋子情节,使得婆婆在儿子的婚姻上进退两难,对媳妇产生怨恨或嫉妒之情,并且刁难和折磨媳妇。软弱儿子的恋母情节,不但使这种矛盾难以调和,反而会有所激化,悲剧也就在所难免。弗洛伊德认为,儿子把自己的父母当作是最早的恋爱对象,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常的。但是,他的力比多不会始终固着在这种最初的对象之上,他会仅仅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样板,而等到最后选择对象的时机到来时,就会逐渐从这些对象过渡到那些外界的人物身上。

由此可见,只要一个儿童不面临与社会不相适合的危险,他同自己父母的分离便是不可逃避的,儿子迟早要走出母亲的影子去独立地面对人生,要有爱情、婚姻、家庭,母亲也应当鼓励儿子这样去做。母子之间这种牢固的俄狄浦斯情结却使他们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儿子的俄狄浦斯情结是成长当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儿子依恋母亲,母亲对儿子的感情更是深厚的。儿子结婚之后,与媳妇的关系如胶似漆,对母亲却若即若离,婆婆也切切实实地品尝到了“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滋味。

同时,在生活起居上,儿子不再需要来自于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媳妇已经代替了原先婆婆为儿子所做的一切,婆婆感到儿子对于自己的感情日渐淡薄,甚至疏远了她。看着自己含辛茹苦培养的爱子,竟然轻而易举地被另外一个女人所拥有,又怎能不产生嫉妒呢?嫉妒心理和占有心理,导致婆婆将对儿子的怨念转化成为对儿媳的愤恨,甚至由于母性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婆婆可能会怀疑媳妇在儿子面前嚼舌头根子。总之,这些恋子情结的表现是导致婆媳关系不和的心理原因。母亲对于儿子无私奉献的态度与对儿子自私的占有心理,构成了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心理表现。

(二)发展心理学的二次分离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二次分离理论认为,健康的母子关系要经历两次分离。

第一次分离是孩子的分娩,第一次分离的结果是孩子由纯然地对于母亲的依赖,到孩子独立地探索外部世界,尽可能摆脱母亲的干预而独立自主。第一次分离如果成果,对母亲和孩子都是双赢的。如果母亲除了对孩子尽必要的照顾责任之外,把生命的重心放在她自己身上,追寻自己的情感、事业以及成长,孩子则得到自由的发展。假若第一次分离不成功,就会导致母子的情感依恋以及互相依赖的现象。尤其是如果母亲本人的心理不成熟,或者说情感遭受挫折,比如说离婚、单亲、背叛、家庭意外事件等,都可能造成母亲把生命的重心放到孩子身上,全神贯注地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动向。这样的母亲情感失衡,过多地爱自己的孩子,从而对于孩子施加更多的压力和期待,孩子也会很痛苦,面对这样一个完美的严厉的母亲,也容易发展出一些依恋性人格或者说退缩性人格,躺在母亲的怀抱里逃避长大。

母子关系的第二次分离是儿子成家立业,如果第一次的分离不成功,孩子结婚之后(也可以说是从恋爱开始),母亲便有了被孩子遗弃的感觉,孩子也会产生新婚焦虑症,不适应婚姻生活,甚至在潜意识里期待妻子既是太太又是妈妈。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母亲想回到从前儿子只对她一个人依恋的局面,而现实不许可,母亲就会情绪多变、敏感、脆弱。这种敏感、脆弱进而表现为对媳妇的刁难和怀疑,其实母亲的这种行为退化的心理需要儿子的关注。

(三)交换中介失衡理论

交换中介失衡理论认为,在婆媳关系当中,连接她们之间关系的男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承担着儿子和丈夫的双重身份,扮演着中介的角色。爱默森提出了交换网络的概念,他认为交换网络是由两个或者多个彼此连接的交换关系所构成的。以三个人互动为例,假设A代表婆婆,C代表媳妇,而B代表儿子和丈夫(指同一个人),A与C的关系是通过B连接起来的。如果A与B、B与C之间的关系交换增加会促进A与C之间关系的增强,那么此时B的连接就是正向的和合作性的。而如果A与B、B与C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增加反而会降低A与C之间的关系水平,此时B的连接就是一种负向的竞争性的。假如儿子这个中介作用发挥得好,可以加强婆媳之间的情感联系;反之,则容易使婆媳关系恶化,导致婆媳关系冲突,而且容易使自己变成矛盾的焦点,出现“腹背受敌”的状态。

尽管母子情深,也难以避免结婚以后的母子关系变得复杂的一个事实。夫妻之间在生活中有更多的共同点,而与母亲的共同点则越来越少。如果母亲不理解,就会产生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这样一种心态,误认为儿子对自己的感情已经被他的媳妇所夺走,从而迁怒于儿媳。当儿子特别孝顺,事事听从母亲,儿媳又会怀疑丈夫不把自己当作亲人来看待,会把婆婆当作自己的眼中钉,这样,儿媳可能会在自己的丈夫面前说婆婆的坏话。一次可能不要紧,次数多了,儿子可能会对自己的母亲产生怀疑,慢慢地倒向自己的妻子这一边。对于自己的孩子,母亲的感情减弱,连接婆媳的中介失衡,婆媳关系恶化,婆媳冲突发生,从而也会影响到亲子关系。

四、解决婆媳矛盾的途径

针对日渐恶化的婆媳关系,怎样去处理?有哪些原则需要去把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心理学的处理方法和原则。

第一种方法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在认知心理学中,对学习迁移的态度与认知结构的建立密切相连,媳妇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这种知识和经验便在主体当中建立起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不断地调节她的行为,使媳妇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媳妇的心理结构是知、情、意的统一,而认知结构是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教育的过程实则是学习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接受的知识越多,在常识记忆当中储存的线索就会越多,那么当媳妇面对婆媳矛盾时就越有可能表现出一种理智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女性大多数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婆媳矛盾相对比较少。这说明,媳妇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媳妇处理婆媳的矛盾,所以解决婆媳矛盾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女性的文化程度。

第二种来自心理学的观点是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解决婆媳关系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其一,婆媳相互尊重和谅解,双方都要承认对方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地位,养成民主的家风,互不干涉隐私。其二,婆媳尽量要避免争吵,不要传播矛盾,家丑不可外扬,不要将婆媳之间的矛盾传播到其他人的耳朵当中,因为通过变相的传播反而会使这种本身具有的矛盾变得更为剧烈。其三,物质孝敬和情感交流要相结合。在中国养老机制缺失的情况之下,媳妇要给老年人经济上的赡养。第四,要发挥好儿子的中介作用,儿子作为双方关系的中介,要学会帮助媳妇进行心理沟通,当婆媳关系出现矛盾的时候,儿子要起到应有的疏导作用。第五,要促进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这种小型化主要是指夫妻两个独自居住,与父母分开。因为家庭规模越小型化,家庭中的代际层次越小,家庭关系也越趋于简单化,家庭当中的民主氛围也越浓厚;相反,家庭规模越大,代际层次越多,家庭关系就会变得更复杂,家庭关系越复杂,家庭关系的冲突和处理就更难以进行。转型时期的中国家庭发生了裂变,家庭结构已经趋向于小型化、核心化,核心家庭成为现代家庭模式的潮流,这种潮流对于处理婆媳关系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说,现在的小年轻们独自成家立业的时候,选择与父母分开居住,这对于避免可能出现的婆媳矛盾和婆媳冲突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来总结一下。从小的方面来讲,如何处理婆媳关系呢?婆媳要相互尊重和谅解,尽量避免争吵,不要传播矛盾,儿媳妇要重视物质孝敬与感情交流的相结合。此外,儿子要在婆媳关系当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的疏导作用。从大的方面来讲,要提高女性的文化程度,促进家庭结构的小型化。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